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区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1996-200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与同期GDP增速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23亿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提高到34.5%。二是第三产业已成为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95年的267.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6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6%提高到33%;服务行业职工工资总额占城镇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由29.7%提高到60.4%,农牧民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占生产性纯收入的比重由3.7%提高到8.6%。三是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消费明显增加。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居民的出行、居住等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费支出由1995年的123元增加到2002年的503元,年均增长22.2%;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224元增加到679元,年均增长17.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00元增加到343元,年均增长19.3%。四是非公有制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区服务行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由1995年的35.5万户增加到2003 年的50.2万户;个体私营服务业从业人员由60万人增加到116.7万人。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远低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二是质量不高,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少,中小企业发育不充分。三是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大而不强,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占服务业的份额较小。四是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从根本上制约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区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体制和机制活力。三是国家和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多元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体系。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则是: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市场化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资源配置;
——增加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及人的素质。
主要奋斗目标是:
——扩张总量。“十五”后两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 %,2005年达到940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15%以上, 2010年达到1930亿元。
——增加就业。“十五”后两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2005年达到4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38%;“十一五”年均增长5.5%,2010年达到540万人,比重上升到46%以上。
——优化结构。继续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0年呼和浩特、包头两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5%以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运输物流业,努力扩大规模,创新业态,提高经济效 为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近日出台60条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分市场准入、税⒕鸵怠⒓鄹窈屯恋厮母霾糠帧J谐∽既胝撸饕攵缘谌挡糠中幸德⒍暇现亍⑹谐∽既胂拗乒虾屯该鞫鹊偷淖纯觯档兔偶鳌H缑魅饭娑ǘ猿鞘泄幌呗肥敌杏谐ナ褂茫⒁怨号牡确绞揭窦渥式穑幻裼耸淦笠涤牍耸淦笠迪硎芡日撸骄赫J谐∽既胝咦耪攵越桥┟窆娑ǎ河泻戏ü潭ㄗ∷⑽榷ㄖ耙祷蛏罾丛吹那诮桥┠撩瘢昵耄诘爻钦蚬膊棵庞枰园炖沓鞘谢Э凇K胺颜吖娑ǎ孕陆ù笮土堂沉魍ㄆ笠怠⑹姓眯幸档男掳炱笠怠⒛暧刀钤冢玻埃埃巴蛟陨瞎婺5男掳觳鸵笠档龋保怖嗥笠凳敌兴盟啊懊舛跞闭摺M蓖ü笆照吖睦锪鳌⒙糜巍⑽镆倒芾怼⒓艺瘛⑼卸⒂锥啊⒀显骸⑴┘挤瘛⒀ⅰ⑽幕笠档燃涌旆⒄埂>鸵嫡吖睦掳斓姆裥推笠嫡杏孟赂凇⑹б等嗽保还睦赂谑б等嗽贝邮赂鎏寰还睦衅笠怠⑹乱档ノ桓闹坪笮掳旆衿笠担⒂畔任稍笠蹈挥嗳嗽薄<鄹瘛⑼恋卣撸拥缂邸⑼恋氐确矫娑孕掳斓奈锪鳌⒊鞘猩缜瘛⒔鹑凇⑿陆袄┙ǖ拿癜煅!⑸缁崛谧式ㄉ璧奶逵疃」莸刃幸蹈栌呕荨R妗4罅Ψ⒄孤糜巍⒔鹑凇⑿畔ⅰ⒎康夭⑸缜瘛⒖萍肌⒔逃刃滦朔褚担鸩教岣咴诘谌抵械谋戎亍?o:p>
——创新体制。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到2010年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格局。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商贸流通业
继续加强商贸流通业在我区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发展重点是突出中心城市和口岸的作用,努力改善流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扩大流通规模,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十五”后两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05年达到19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80万人;“十一五”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350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
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服务网络的优势,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特色市场。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北方药都、首府广场,包头钢材、汽车交易市场,通辽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呼伦贝尔友谊公司连锁店等项目,把呼和浩特培育成全国的绿色食品和医药保健品营销中心,把包头培育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重化工产品的营销中心,把赤峰、通辽培育成自治区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把乌海培育成高载能产品交易中心。
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以超市、便利商店为重点,推进零售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城镇社区和乡村延伸。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辐射力较强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配送中心。重点支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小肥羊、塞飞亚集团、海拉尔友谊公司、通辽绿太阳实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加强配送系统建设,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支持北京华联、百盛等区外大型连锁企业在我区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知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区。全区新型业态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2005年达到8%以上,2010年达到20%以上。
继续加强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的贸易区、出口加工贸易区以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口岸贸易量,繁荣口岸经济。完善口岸商贸区设施,提升贸易档次,扩大贸易规模。进一步改善黑山头、室韦的通关条件,扩大过货量。加快策克、甘其毛道、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等口岸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过货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鼓励自治区及国内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与俄蒙合作,开发能源、木材和其它矿产资源,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口岸加工贸易。鼓励和支持区内外企业组织优质货源,供应俄、蒙市场。全区口岸过货量,力争到2005年达到2500 万吨以上,2010年达到4000 万吨以上。
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继续加强重点企业和呼、包、鄂等重点地区的外贸出口。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国际贸易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商贸业务。扩大我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羊绒制品、稀土及其制品和特色农畜产品出口,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继续加强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关键技术和重要物资的进口。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005年达到50亿美元,2010年达到120亿美元。
(二)运输物流业
适应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按照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强联通“三北”的运输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发展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四大物流基地、五大公路运输枢纽和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十五”后两年,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 %以上,2005年达到24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以上;“十一五”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达到51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65万人。
加快建设四大物流基地。呼和浩特物流基地要重点规划建设呼和浩特综合物流园区、生产物资物流园区、绿色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城市物流配送园区。到2007年建成呼和浩特综合物流园区,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物流网络体系基本框架,逐步形成高效、成熟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0年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集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为一体、多式联运的中转物流中心。包头物流基地要重点规划建设国际集装箱中转物流园区以及呱呱叫放心便民点网络及物流配送系统,使包头成为联通华北和西北的重要物流中心。通辽物流基地要重点规划建设通辽物流园区和向京、沪两地配送绿色食品项目。满洲里—海拉尔物流基地,要重点规划建设满洲里口岸出口加工贸易区、保税仓储区和国际集装箱中转站。赤峰要重点建设平庄物流配送中心等区域性物流园区。继续加快建设集宁、东胜、临河等地的物流项目。
五大公路运输枢纽要重点加强快速货运、集装箱、厢式运输和第三方物流等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完成呼和浩特公路主枢纽建设,做好包头、赤峰、通辽和呼伦贝尔二类公路枢纽项目的前期工作,そㄉ琛R蕴岣叽笸ㄐ心芰头袼轿卣鳎ǔ晒岽┒鳌⒎淠媳薄⒘又鼙摺⑼ń锖5母上吖吠Vた焖俑咝У牡缆吩耸洹5?SPAN lang=EN-US>2005年基本贯通省际通道和110国道高速公路,实现旗旗(县)通油路,乡乡(镇苏木)通公路。到2010年基本建成自治区干线公路网及与周边省区快速直达、高效集散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和重要出口路的高速公路连通,乡乡通油路。到2005年公路客运量达到2.7亿人次,货运量达到4.7亿吨;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达到3.7亿人次,货运量达到6.3亿吨。
铁路运输业要优化和改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重点加强海拉尔—满洲里复线、两伊、赤大、霍白、呼准、集张、桑张等铁路建设。到2005 年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和旅客发送量分别达到1.29亿吨和3370万人次,到2010年分别达到1.73亿吨和4400万人次。
航空运输业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加快呼和浩特机场改扩建工程,同时加强支线机场建设,拓展支线航空业务,提高航空运输能力。到2005年国内货邮吞吐量达到4500吨,国际货邮吞吐量达到15000吨。到2010年国内货邮吞吐量达到7200吨。
运输物流业服务系统要重点建设物流服务中心、集装箱货运站和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企业在现代物流中的主体优势,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的合作,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转变。支持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增加机动车数量。通过拍卖公路经营权、公交线路运营权等措施,盘活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存量,大幅度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和效益。
(三)旅游业
旅游业要加快对外开放,完善服务网络,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重点建设四条精品线路,培育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旅游交通、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休闲避暑、会展旅游、温泉疗养、滑雪度假、特种旅游等产业。“十五”后两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2005年达到14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达到295亿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2005年达到10万人,2010年达到15万人。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旅游线路要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等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进一步加
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旅游线路要大力开发草原、森林、冰雪、温泉、边境等北国风光旅游项目,积极与沿海城市的旅游企业合作,拓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的客源市场。加强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牙克石、扎兰屯等中心城市的旅游设施建设,改扩建海拉尔机场,新建阿尔山旅游机场,建设新巴尔虎左旗至满洲里、室韦至莫尔道嘎的旅游通道。加强莫尔道嘎原始森林、红花尔基樟子松、呼伦湖、呼和诺尔草原、扎兰屯国家风景名胜、尼尔基水库、满洲里和阿尔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
锡林浩特—克什克腾—喀喇沁旅游线路要大力开发草原、地质奇观、温泉度假和民族文化等旅游项目,发展自驾车旅游,积极与京津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拓展北京、天津、北戴河等地的客源市场,与承德、坝上对接。加快锡林浩特草原文化、阿斯哈图石林、元上都、喀喇沁王府、二连浩特恐龙化石、乌兰布统—白音希勒草原生态、克什克腾—宁城—敖汉温泉疗养度假等旅游景区(点)建设。
贺兰山—巴丹吉林—东风航天城旅游线路要大力开发居延文化、大漠探险、航天城、汽车越野、空中滑翔等旅游项目,重点加强贺兰山南寺、月亮湖、航天城、额济纳胡杨林、黑城遗址等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包机旅游业务。与宁夏和甘肃等地合作,做强做大阿拉善旅游环线的开发建设。
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和主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争取在五年内完成。近期要重点抓好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和锡林浩特—克什克腾—喀喇沁两条旅游线路的建设,同时抓好太仆寺—蓝旗—多伦和凉城岱海—灰腾锡勒等环北京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加强大青沟、乌梁素海等15个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
加快水、电、路、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中心城市及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吃住行配套、标准化的旅游设施。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旅店业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经济旅游宾馆。鼓励支持旅游中心城市引进国际知名旅店业连锁企业,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要建设五星级国际连锁饭店。
旅游产品开发要重点培育大草原、大森林、民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大漠探险、冰雪、沙漠、边境、航天考察等“北国风光”的旅游品牌,策划组织富有创意和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开发以工业品和农畜产品为主题的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推动旅游业向第一、二产业延伸。近期要切实抓好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的民族用品和手工艺品、草原传统食品、大兴安岭林区特产、绿色农畜产品、沙漠植物、绿色饮料、名牌工业产品、民族书画作品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包装和销售。
加快区内旅行社的重组改造,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和品牌许可等形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集团公司,实现旅游业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吸引国际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或旅游集团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业务。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区旅游景区(点)和国内外旅游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按照便捷、安全、舒适和卫生等服务标准,采取减免税费等多种措施,发展以农家乐和牧场体验为主的家庭旅馆及旅游专业村。
加强重点旅游景点和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防止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保护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具有我区旅游要素特点的地方标准。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四)餐饮业
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餐饮消费扩大的需要,培育壮大餐饮业龙头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做强做大我区餐饮业。“十五”后两年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2005年达到4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达到100亿元。餐饮业就业人数2005年达到55万人,2010年达到70万人。
培育壮大餐饮业龙头企业。继续支持小肥羊、兴发涮园、红武肥牛等餐饮业龙头企业采用连锁、配送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开拓区内外大中城市饮食服务市场。积极吸引国内著名餐饮企业进入我区市场,支持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区扩大经营规模。
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蒙古族游牧风俗和草原文化为背景,开发蒙菜、蒙餐制品系列,利用自治区独有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和沙产品等特殊餐饮资源,开发地方风味产品,力争开发出一批新菜、名菜、特色菜,创出内蒙古民族风味餐饮品牌。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中餐蒙餐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解决大中城市午餐问题,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
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拓国内外餐饮市场。加强我区餐饮企业与国内外餐饮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和参加国内和国际的饮食文化、饮食品牌推介活动,促进我区特色餐饮业走向世界。积极推动餐饮与风俗、艺术表演和旅游相结合,支持我区餐饮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开办连锁经营业务,努力在国内外开出一批名店,带出一批人员就业,带动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不断推进我区的餐饮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五)金融业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证券和保险市场,提高金融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十五”后两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5年达到 38 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十一五”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 95 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
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造。巩固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主体地位,鼓励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积极引进区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华夏、中信实业、上海浦东发展、福建兴业、光大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地方商业银行,争取组建内蒙古发展银行,推动乌海、通辽、鄂尔多斯等城市,以单一法人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发展壮大我区的信托业,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公路和铁路等产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业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开展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大力发展教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开辟中小企业贷款的新途径,做好委托代理、承兑、贴现和保管箱等业务,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十五”后两年各项银行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6%,2005年达到 2800 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 2800 亿元;“十一五”各项银行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7000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达到 7000亿元。
培育壮大证券市场。通过国内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海外上市、债券市场等多种融资通道,推进优势企业上市,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力争每年证券融资额达到30亿元,每年有2—3家企业上市、3—4家申报材料、4—5家进入辅导期。支持已上市企业开发优质项目,提高再融资能力。鼓励钢铁、电力、煤炭、公路和铁路等产业集团,以及效益和信誉好的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培育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玉米、马铃薯和木材产品期货市场。
扩大保险市场。继续发挥人保、人寿等国有保险公司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等股份制保险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争取组建内蒙古保险公司。深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运行机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商业保险领域,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积极探索并建立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奶牛保险为突破口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为农牧业产业化服务。加快发展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拓展保险投资、保险公估、再保险等新业务领域。到2005年全区保险业务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20%,保险深度达到2.7%,保险密度达到250元/人;到2010年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年均递增20%,保险深度达到3.9%,保险密度达到620元/人。
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和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组建内蒙古自治区企业信用征信中心和信用评级中心,建立和完善维护金融债权的长效机制。近期要尽快建立自治区企业征信信息平台,重点抓好优势名牌企业的信用建设。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相结合,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工业园区、重点城镇建立资信评估机构,逐步建立配套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自然人投资金融保险业及中介服务。积极支持发展证券、保险经纪、投资顾问等市场中介组织。
(六)信息、中介、会展业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以软件业、网络服务业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十五”后两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5年达到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0年达到130亿元。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到2005年达到8万人,到2010年达到14万人。
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不断扩大信息用户。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宽带接入,支持和鼓励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联网,扩大网络资源的共享范围。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信息服务。采用市场运作模式,推进企业信息化。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数字(CA)安全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扩大包头软件园规模,加快建设呼和浩特软件园。择优选择3—5家企业作为软件业龙头企业,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企业到我区设立研发基地。培育和壮大信息资源服务市场主体,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以及网络托管等新的信息服务领域。
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建立一批协会、行会,承担行业管理职责。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从事产权转让、资产评估、政策咨询、法律服务、要素流动、破产与清算和就业安置的中介组织。配合财政、金融、税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批从事审计、监督、仲裁、代理、人才培训与评价方面的中介组织。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一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中介组织。适应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组建一批从事信息咨询、工程监理、环境监测、旅游服务的中介组织。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区中介服务领域。到2010年,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以蒙交会、药交会等各类展销活动作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快发展我区会展业。优化会展业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会展中心,重点建设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呼伦贝尔国际会议中心。扶持和培育具有我区特色的名牌展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培育出若干国家级的名牌展(博)览会。积极培育会展业的市场主体,支持各种会展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营理念,提高招展和组展能力。
(七)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
房地产业要重点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大力推行物业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十五”后两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05年达到3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万人;“十一五”年均增长19%以上,到2010年达到8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4万人,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规划管理,抓好一级市场的调控,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采取减免房地产交易税费等优惠政策,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已售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加速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信贷和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强化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运用,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促进住房消费。培育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大力发展房屋租赁代理、房屋租赁经营,建立房屋租赁协管制度。
全面推动房地产物业管理,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新建住宅小区全部推行物业管理,已有住宅小区也要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到2007年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60%以上;到2010年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70%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居民的原则,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结合房地产开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努力增加社区就业岗位。按照统一规划、政策支持、多元投资的方式,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个性化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文化服务、安全保卫、餐饮娱乐等社区服务产业。鼓励社区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社区服务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社区服务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积极引导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呼和浩特、包头等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小区进行社区服务中心等示范工程建设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区推广。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
进一步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十五”后两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 %,到2005年达到130亿元,从业人数达o54万人;“十一五”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26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
科技服务业要面向市场,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快我区科技产业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继续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服务大平台,形成开放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继续加快重点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应用类科研机构要加快企业化步伐,支持科研机构与生产经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与高校共建研发实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创业孵化平台,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财团、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金在我区设立投资机构,开发科技投资项目。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要以信息咨询、技术市场交易、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企业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要素为依托,创建企业化运营的科技中介机构。近期还要重点抓好国家毛皮产品、绒毛产品、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自治区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开放教育市场,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服务业,突出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允许独资办学、合资办学、合作办学、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国有民办、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办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平等、宽松的环境。对优质民办学校给予财政支持等奖励。到2010年全区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到1800多所,在校生人数达到60万人,民办教育占各类教育的比重由3%提高到12%左右。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加强呼和浩特和包头职业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按照市场化和企业化方式,整合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支持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向集团化和连锁方向发展,切实减轻学校和学生负担,提高服务水平。
文化产业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模式,整合资源,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努力把我区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重点抓好内蒙古报业、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和演艺业等文化企业的信息化、多元化、集团化,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支持文艺演出业推名人、塑名剧、创名作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文化企业。推动文艺演出团体走出去积极投身国内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文博品到国内外巡回展览。鼓励社会特别是民间力量建设专业和特色博物馆。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加强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新建内蒙古博物馆和乌兰恰特大剧院。
卫生服务业要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多元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打破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的局面,整合城市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方便、快捷、高效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提倡以大型骨干医院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医疗机构的集团化建设。进一步放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非基本医疗服务和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民间资本采取整体出让、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非政府主导型公立医院的改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蒙医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加强体育设施、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步伐。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从事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以及体育中介培训等经营性活动,推动体育社团向实体化、企业化发展,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中介机构。积极培养体育经纪人,培育有影响的专业体育集团。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充分发挥我区传统的民族体育优势和草原、沙漠、冰雪等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竞技形式的体育产业。支持和鼓励各种所有制机构和组织,用市场运作方式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体育比赛。加快建设自治区体育中心、包头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阿尔山冰雪运动基地。力争两年内把内蒙古赛马场建设成集马术竞赛、马术表演、马术培训、骑乘娱乐等多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继续作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扩大发行规模和范围。
(九)市政公用服务业
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体制改革,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
开放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允许国内各类社会资本和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特许经营、资产收益证券化等多种形式,投资市政公用项目。对现有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存量资产,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加速企业化改制,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通过招标拍卖等办法,出让出租汽车经营权、公交线路运营权,以及道路、广场、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和租用权,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加快市政管理、客运、绿化、环卫等生产经营单位的企业化改制步伐。全面放开市政公用设施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以及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允许社会力量组建作业公司,公开竞争承接作业任务。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进入市政公用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制度。
(十)农村牧区服务业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业和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发展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科技推广与文化普及。
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牧业“种子工程”,推广科学节肥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等新兴安全农药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抓好病虫害监测防治,做好牲畜疫病防治基础工作。鼓励建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程度。在农村牧区逐步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农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连锁经营,改善对农牧业生产的服务。
加强农畜产品市场建设。以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呼伦贝尔岭东大豆批发市场、乌兰浩特粮油贸易批发市场、通辽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赤峰西城果菜市场、锡盟畜产品交易市场、乌盟马铃薯批发市场、呼和浩特东瓦窑蔬菜市场、巴盟四季青瓜果市场、鄂尔多斯绒毛纺织品交易市场等。积极培育和发展农畜产品代理、批发、竞价拍卖、网上销售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内蒙古细毛羊及种羊交易拍卖市场。抓好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金农”工程,突出抓好农牧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等三个中心环节,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加快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我区服务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注册资本金等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以及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区内服务业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大企业联合,不断壮大实力。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允许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服务业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二)积极推进服务业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改革。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挂靠政府部门的营利性机构要尽快脱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基本到位。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机构要逐步改制为企业,面向社会,实行产业化经营。新成立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律不设立后勤服务部门。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面向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服务业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在服务业领域的主要实现形式。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实现产权多元化。依托优势企业,通过I产重组、资本运营等方式,努力在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以及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搭建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产权交易和转让。
(三)改善对服务业企业的服务
根据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各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对现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加强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按照法律统一原则、非歧视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进一步清理现行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工商、税务、公安、金融、土地、环保、城建、消防、通讯等部门,要树立起全过程和全方位服务的意识,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合法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要继续积极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客户服务。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环境
继续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完善个人信用监测体系,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住房、教育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的透明度,引导居民增加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加快农村牧区电网、道路、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牧民、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健全市场规则,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消除欺诈行为。
(五)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
要创新思路,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把吸引民间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服务业项目作好引导服务工作。建立服务业项目库,实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形成新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转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努力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有关部门要主动向银行推荐项目,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服务企业及重点项目发放贷款。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自治区和各盟市都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配套,支持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加快发展。
(六)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是发展服务业最重要的载体。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城镇体系,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服务消费群体,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中心城市要着眼于扩大规模、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全区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重点城市也要加快扩张规模,完善功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中小城市和城镇,要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其他城镇和农村牧区,要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有优势的行业。有条件的中心城市,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调整用地结构,有计划地将市区污染大、占地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关闭或迁出,退出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
(七)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特别要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新技术、信息服务、金融、各类中介服务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利用西部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国内优秀专家、海外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到我区服务。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采取兼职、短期服务、项目引进、技术入股、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建立内蒙古籍人才信息库,通过打造创业平台等方式,吸引服务业人才以多种途径为自治区服务。积极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作用,促进现有人才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机构建设,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八)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自治区和各盟市都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和指导第三产业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分工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全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统计部门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做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尽快摸清我区服务业底数。要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法则,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统计和监测工作,增加统计项目和内容,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统计报告制度,定期发布服务业的统计信息和运行情况报告。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编制本行业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各部门要健全服务业组织机构,明确领导,指定专门人员。有关行业协会要重点加强本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