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发展和改革局 杨艳丽
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东部,黄河沿北、东、南流经197公里,与呼市、山西、陕西隔河相望,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故乡。准格尔旗位于东径110゜05'-110゜27'、北纬39゜16'-40゜20',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辖6镇2乡1苏木、4个街道办事处,2个工业园区,共159个自然村,20个社区,常住人口37.2万人。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占74%,北部是库布其沙漠尾端和黄河冲击平原,素有“七山二沙一分田”之称。准格尔旗有着独特的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文明旗、科技进步先进旗、民族团结进步旗、卫生旗、文明城市提名旗等荣誉称号。
准格尔旗有集众多资源于一体的特有优势,而且是距环渤海湾距离最近的资源富集区。有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绿色煤炭”美誉,是全国最大的产煤旗县。同时有丰富的高岭土、石灰石、铝矾土、白云岩、石英砂、煤层气等资源。拥有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全国首条煤间液化项目生产线、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等。
近年来,准格尔旗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因应发展形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2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698元和14459元。
今年,中共准格尔旗委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建设力度,深入发掘准格尔深厚文化底蕴和迷人自然风光,重点建设、塑造和提升黄河峡谷、神泉沙漠、油松王、准格尔召庙等旅游景区,打响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推动全旗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开创游在准格尔、吃在准格尔、住在准格尔旅游新格局。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引进培育旅游企业,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强化宣传营销,主动融入全国、全区、全市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晋陕蒙旅游集散地,促进旅游产业“南北贯通,东西联动”。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1.文化底蕴深厚。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历来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漫瀚调文化、祭祀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时期文物古迹、自然遗迹、革命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全旗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十二连城古城遗址、寨子圪旦遗址和准格尔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漫瀚调。二是民俗文化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有“六六八八”等地方特色饮食、骡驮轿婚礼习俗、传统节日元宵节、二月初二灯游会、油松王和准格尔召的祭祀活动、准格尔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三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有传统植物染色地毯、柳编、刺绣、剪纸、面塑等。
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准格尔旗位于晋陕蒙交界,北处库布齐沙漠边缘,北、东、南三面黄河环绕,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有黄河峡谷、千年油松王、原始次生林阿贵庙、砒砂岩地貌景观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有鄂尔多斯现存最大的召庙建筑群准格尔召、秦魏明三个朝代的古长城、王爷府等;工业旅游资源有亚洲第一露天矿、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煤化工和陶瓷工业园区等。目前,黄河峡谷风情带包子塔古村落一、二、三期主体、景观水系、“嵌入石窑洞工程”主体工程、道路俩侧绿化工程已完工。核心区绿化工程、沿河栈道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油松王旅游区商业服务区、景观引导区、寺庙核心区已投入运营。准格尔民俗文化旅游区各殿堂主体已完工,康巴什至准格尔召旅游专线已开工建设。水镜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库布其沙漠神泉景区已建成投运。并按照《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无定河流域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尔圪壕村、兴胜店村、黑圪崂湾村、小滩子村、大口村及百里长川等乡村旅游,现已初具规模。除此之外,还有未开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胜州古城遗址、寨子圪旦遗址、全国三普“百大新发现”庙塔石窟寺、龙口峡谷、库布齐沙漠腹地老井沙、黄河悬水岛屿太子滩等。
(二)文化旅游政策保障有力。
当前,我旗文化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多次提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也从发展理念、工作重点、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对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意见》、《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关于旗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扶持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政府累计投入近14亿元用于旅游产业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1.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随着全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潜力极大,文化旅游企业逐年增多,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依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的划分,共有10大类120小类涉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信息传输、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产品生产、经纪代理和拍卖服务、会展服务等。目前我旗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6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
2.旅游产业初见成效。全旗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5个,市级典型示范户8个,三星级饭店3个,有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国礼陶瓷、手工地毯、高原杏仁露、农乡丰、十里长香等已初具规模。2015年11月15日,准格尔旗国礼陶瓷—四套蒙古茶酒具产品在第17届国际旅游交易会上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陶瓷类金奖。2016年1月4日,准格尔旗国礼陶瓷—蒙古包陶瓷三件套荣获首届鄂尔多斯旅游商品暨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商品类金奖。2015年,围绕“漫瀚文化、黄河峡谷、沙漠风情、民俗生态”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了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工业观光4条精品旅游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全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比拟。
(一)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没有形成。我旗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旗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二)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目前,我旗文化产业发展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处于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水平,技术含量、文化含量较低。如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完备,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创意不足,与其他产业的协作不够,难以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互动。
(三)文化旅游消费总量低。我旗文化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有待提供进一步培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
(四)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从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人数增幅不大,专业化水平偏低,特别是文博、旅游、文艺创作等专业人才和既懂管理、又懂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者严重不足。
(五)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政府、企业、社会及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造成投资分散,项目建设全面开花,企业后续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要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引领、特色品牌建设、消费市场培育、资金扶持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关键要素入手,推动我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和政策引领。积极应对新常态,制定配套《全市文化旅游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区域规划》和《鄂尔多斯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措施,编制完成全旗旅游总体规划、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庙塔石窟寺、老井沙及周边沙漠等文化旅游资源项目策划,抓好规划落实,推动各项工程、项目、政策落地,为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好规划支撑。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文化旅游品牌是包含深刻文化内涵与特色服务的名牌产品,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反复转化为物质财富。从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发展实例中,我们可观察到品牌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及品牌效应所创造丰厚的利益。准格尔旗历史悠久,可继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中国漫瀚调艺术之乡”文化品牌优势和黄河大峡谷的独特地质景观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高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文化旅游价值链升级。
(三)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对文化旅游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予以扶持。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国礼陶瓷、准格尔召、油松王、文化园区等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文化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依赖于消费需求。文化旅游消费是文化旅游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终极环节,积极培育、引领文化旅游消费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人们消费水平和精神境界,培养人们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消费观念。二是加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通过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消费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挖掘本土文化消费。
(五)加快融合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必须加快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以先进的文化创意设计及科学技术为制造业、数字内容、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先进的技术支持。一是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推动在生活消费品制造中引入创意设计元素,提高附加值,引导消费升级。二是传统文化与数字内容产业的融合。鼓励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支持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数字文化产品。三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
(六)加大资金扶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降低办文化旅游企业的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资本、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统筹现有的文化和旅游专项发展资金,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方式,对文化旅游产业给予支持;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针对文化旅游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七)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借助全区“人才工程”建设,大力引进文艺策划、编导、旅游策划、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等高素质人才;利用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就业基地;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乡土人才从事民间工艺品制作、演艺等文化旅游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