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我市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构筑起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5:60.5:37。
(一)农牧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建成高标准土地规模经营基地22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发展现代家庭牧场1130户、集约化养殖园区和大户824处、标准化瓜果蔬菜基地20万亩。2012年,全市产粮29亿斤、蔬菜34.5万吨、肉类17万吨、绒毛1.43万吨。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6家(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38家),年加工肉类5万吨、绒毛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1亿元,带动农牧民14.6万户。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016家,入社成员5万人,带动农牧民3万户。认定无公害产地296万亩、无公害畜产品488万头只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4.5万亩,认证农产品产地地理标识3个、无公害农产品137个、绿色食品31个、有机食品53个,“三品一标”产品比重达到45%。注册农畜产品商标512件,打造了蒙祥羊肉、供港蔬菜、水域山沙棘饮品、高原杏仁露、新宇力螺旋藻等名优品牌。
(二)工业初步实现了新型化发展
煤炭方面。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930亿吨,是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2012年,全市生产原煤6.39亿吨,外运出市5.35亿吨。重点通过清洁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实施了煤矿技改、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地方煤矿数量由1900多座整合到267座,单井平均产能达到200万吨以上,机械化开采率达到90%以上,回采率达到75%以上;原煤年入洗能力为4.1亿吨,洗选率提高到了79%;所有井工煤矿都配套建设了储煤筒仓,露天煤矿配套建设了防风抑尘网,并组织实施了“一企一矿治理一山一沟”、“碳汇林”、矿区复垦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矿区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电力方面。我市已建成各类电厂35座,总装机容量1300多万千瓦;2012年发电570亿度,外输167亿度。重点通过发展绿色电力推动产业升级,全市所有火电厂都配备了除尘和脱硫设施,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正在建设脱硝设施;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煤发电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可转化低热值煤4300万吨;大容量、高能效、低耗水等先进火电技术正在推广,电厂单机容量达到了30万千瓦以上,空冷发电机组占到了25%,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超临界机组已建成投用;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电等可再生能源门类齐全,已建成装机105万千瓦;积极推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酸法、碱法、铵法等中试顺利展开,已形成产能20万吨,在建规模达到390万吨。
煤化工方面。这是我市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市已成为各种煤化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共有煤制油项目2项,总规模124万吨,分别为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现均已实现稳定运行,累计生产油品100多万吨;煤制气项目已核准(备案)和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有7项,总规模为256亿立方米,汇能16亿立方米项目预计2013年一期工程完工,其它项目也正在抓紧推进;其它煤化工已有产能主要为煤制甲醇330万吨、煤制化肥52万吨,在建煤制甲醇410万吨、煤制化肥750万吨、煤制乙二醇60万吨。
新兴产业方面。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引进了奇瑞、华泰、精工、久和、中煤、锦化机等汽车、风机、煤机、化机制造企业50多家,形成乘用车15万辆、重型汽车2万辆、变速器15万台、柴油发动机30万台、风机200台(套)的生产能力,在建煤机制造3500台(套)。依托传统煤化工产能,大力发展PVC、PVA及其下游产业,分别形成产能90万吨和11万吨,亿利、耕耘、永杰等深加工项目也即将投产。依托我市电价低等特殊优势,积极引进光伏制造、液晶器材、云计算等产业,已形成多晶硅产能6000吨,在建光伏电池及组件规模为2150兆瓦;京东方液晶玻璃基板、富士康液晶显示器/精密仪器制造等年内即可投产;云计算产业园区正在抓紧建设,已有5个项目入园。
(三)服务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大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引进华夏、浦发、中信、民生等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多种金融行业,组建鄂尔多斯资本有限公司,筹组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104家,重点打造了维邦金融广场(东胜区)、金融创新基地(康巴什)和环境交易平台(康巴什)等金融业集聚区。以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西鄂尔多斯草原为核心,塑造了“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形象,以鄂尔多斯文化创业园区、秦直道影视基地、蒙古源流影视城、东联动漫产业园等为载体,引进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4亿元,分别增长17%和32%。依托已有立体式交通网络,打造了阿康、札萨克、东胜等中心物流园区,积极推进树林召、大路、沙圪堵、蒙西和乌审旗等专业物流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公路货运量3.53亿吨,增长16%;铁路货运量2.33亿吨,增长5%;民航货邮吞吐量9752吨,增长62.7%。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力建设“五大基地”,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着力推进煤炭产业洁净化。以打造和谐矿区为核心,以建设大型、特大型安全高效矿井为重点,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模式,到2017年煤炭产量控制在7.8亿吨以内。合理布局群矿洗选厂,将洗选率提高到85%,外输煤炭全部为洁净煤,煤矸石、煤泥、劣质原煤等就地进行最大化循环利用。
(二)着力推进电力产业绿色化。以超超临界机组、大型煤矸石循环流化床(CFB)和IGCC等新技术为重点,依托大型矿区煤炭洗选副产品,就近建设低热值煤电厂,到2017年火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其中低热值煤发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全力推进杭锦旗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积极打造风能、太阳能发电“双百万千瓦基地”。
(三)着力推进化工产业新型化。以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气,适度发展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以甲醇为主要原料的精细化工,加快推进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中电投煤制烯烃、沿黄高效多联产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万吨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四)着力推进用能产业高效化。依托地区雄厚的电力装机基础,以保护性开发高铝煤资源为重点,集中打造煤炭—电力—氧化铝—电解铝及下游产业链,积极发展PVC、PVA及延伸加工、多晶硅及其下游产品、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高附加值的用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五)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推进国家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引进循环经济补链项目,构建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争取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范围。
(六)着力推进非煤产业多元化。加快发展乘用车、重载汽车、特种卡车、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完善煤机、化机、风机及其配套设备产业链,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
(七)着力推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煤炭、化工、建材等大宗物流,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建立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培育和扶持家政、社区、养老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民族文艺、广告会展等业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打造精品景区和线路,优化旅游产业链。
(八)着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推动农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打造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重点在达旗、杭锦旗、准旗等沿黄河地区和乌审旗沿无定河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在西部四旗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构建肉牛、肉羊、生猪、禽蛋和果蔬五大产业,建设呼包鄂城镇群优质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综合科 荆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