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阳光政务?最直白的理解就是,政务信息最大限度地公开透明,公民的表达诉求自由畅通。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事务管理等行政管理模式被称为电子政务。在互联网普及的地方,政府网站已逐步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通过政府网站,政府能够加强与公众沟通和民意征集,让人民群众更大范围地参政议政,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接受公众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建设,电子政务已成为践行“阳光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准格尔旗的电子政务已具有一定规模,电子政务不仅为增强政务信息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注入了活力,而且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渠道。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准旗的电子政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完善准旗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切实为政府阳光政务的实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格尔旗电子政务现状
我旗电子政务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现全旗269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拥有电脑近万台,机关办公人员人均1台/人,已接入互联网率达100%,电子政务硬件环境已具备;二是局域网雏形已基本显现。现党政大楼内33个旗直机关部门已通过旗委信息中心的服务器,统一接入互联网,党政办公三幢楼内已形成小规模局域网;三是部分单位已开通门户网站。像政府门户网站“准格尔之窗”及各部门网站 “准格尔旗规划局”、“准格尔旗统计信息网”、“准格尔旗城市管理局”、“准格尔旗档案局”、“准格尔旗第一中学”、“准格尔旗民族事务局”等,以及部分驻地企业网站“伊东集团公司”、 “神华准能公司”、“汇能集团公司”、“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等,通过自建网站向全社会发布本部门信息,推广企业品牌,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四是公众接受信息渠道畅通。2007年底全旗家庭电脑拥有50台/百户,家用电脑入互联网达7036户,公众可以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接收信息。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近几年我旗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大多数部门仅是自我维护,对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本是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割裂,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潜在的“信息孤岛”风险突出,政府协同能力受到极大牵制。
二、当前准格尔旗发展电子政务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
从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主要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二是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内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目前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具体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准旗发展电子政务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
我旗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足够认识。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发展电子政务的思路不明确,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不够理想。
二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还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三是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整体信息网络“纵强横弱”
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需要完善的数据源支撑,目前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数据源支撑主要是本部门产生的数据,而部门外的数据支撑很薄弱甚至缺失,业务沟通和协调的难度差异造成了“纵强横弱”的现象。从业务沟通的难度上来看,纵向条线业务上下一致,容易沟通,项目容易复制;而横向部门则业务各不相同,相互沟通较少,沟通难度较大。从协调难度比较,纵向条线行政上是上下级关系,指令来自最高端,协调难度较小,而横向区域信息化主管部门往往与其他部门是行政平行关系,还是一个弱协调部门,所以协调难度较大。
三、关于推进准格尔旗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设立专门领导机构,确定职责任务,统筹全旗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任务,及时调研各部门单位网络建设现状,结合全旗实际工作需要,编制中长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做到短期有任务,长期见成效。
(二)加快资源整合步伐,促进电子政务长足发展。
加大电子政务的资源整合力度,消除各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障碍,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信息资源,是推进我旗电子政务进程的“要塞”。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必须抓住三个重点,首要是政府信息化的整合,一是垂直系统整合,例如,统计、税务、质检、社保、财政等政府细分行业,通过系统整合,统一平台;二是政府横向整合,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整合的连接点,让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发布、交换。其次是电子政务技术手段和产品的整合,使用互可兼容的软件产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加速政府信息的畅通传递。第三是电子政务框架的整合,以政府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为基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运转流程图,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交换业务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三)扩充建设内容,全面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一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以服务为中心,立足于社会和公众的需求,通过电子政务实现便民和为民服务的目标。二是应以政府门户网站为重点,在发挥电子政务的便民服务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主体功能的同时,应注重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尽可能实现网上办事。三是全面开展政务外网的建设,提供多种手段的服务方式,包括电话、手机以及便民卡等和外网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多种接入手段,从而使政府更加贴近公众,政府门户网站的便民服务交互功能进一步加强。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应将类似“条块结合模式”、“网上一站式办公”、网上审批等一大批应用系统进行推广。
(四)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将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列入实绩考核,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体系采用特点鲜明的实践评估,客观评价电子政务在各部门处所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殊矛盾,将“评估什么”、“怎么评估”列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体现良性激励效应。
(五)注重系统维护,保障重点信息安全。
加强政务网络系统维护,划分信息安全等级,制定信息安全策略,保证电子政务网络畅通运行。信息安全策略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对应的操作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企业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
可以说,阳光政务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缺一不可:政府公开政务信息是以公民表达权的实现为目的的,因此必须以一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制度来保证其实际效力,而公民表达诉求的自由与否,形成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最终考量。因此,判断一个政府是否实行阳光政务,看一个政府举措是不是“阳光政务的具体体现”,看的不是“广告”,而是“疗效”。而要实现此目标,必须建设高运转的电子政务网络,打破部门界限,梳理出相应的核心业务流,重点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规划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