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持续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已成为一个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耗型城市,虽然我市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自身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如果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同时无疑要付出较高的环境代价。
九十年代中期,市委、政府针对我市存在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适时提出了资源综合利用、治理环境污染、延伸产业链条等思路,进而确定了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
根据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设想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在多方面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工作,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㈠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鄂尔多斯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全市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焦炭等生产企业整体呈现出“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2005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煤矿项目整合取得成效。2005年我市针对当时煤炭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实际,提出了“提高煤炭回采率三年攻坚战”的目标,三年来通过煤矿整合、技术改造、实施机械化综采等手段,使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最早的1900多座减少到目前的276座;煤炭回采率由2005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40%。此外,汲取以往的经验,严把煤炭项目审批关,新建煤矿项目建设规模在年产120万吨以下的一律不予报批。
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成效。2005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节能降耗为抓手,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达不到国家准入条件或不符合我市布局规划的小电厂(小发电机组)、小钢铁、小炼焦、小有色等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淘汰。目前全市已关停小火电机组1台,装机容量0.6万千瓦;关停兰炭企业76户126台炉,淘汰产能390万吨;关停小白灰企业61户327孔窑,淘汰产能100万吨;关停电石企业8户11台炉,淘汰产能约25万吨;关停铁合金企业53户103台炉,淘汰产能约30万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使我市工业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原煤多数以原材料外销,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却是我市工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难以改变的事实,为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我市提出了加快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决策。即通过园区化集中发展模式,以煤电、煤化工等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关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中到园区,打造产业聚集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蒙西、棋盘井、树林召、乌审召、沙圪堵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得到提升。高标准建设大路、上海庙、纳林河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装备先进、环保节能、循环示范、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现代化工业大基地。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博源联化甲醇、鄂尔多斯联合化工大化肥、亿利集团PVC、新奥集团二甲醚、华泰汽车制造等一大批项目在园区内开工建设。2007年,华泰汽车制造、博源公司甲醇、亿利集团PVC项目已建成投产,其余项目将在2008年陆续建成投产。这些项目的建设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资源性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但在发展中我们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在发展资源性产业的同时非常重视非资源性产业发展。我市按照以资源性产业发展带动非资源性产业的思路,加快装备制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煤炭、化工等行业的装备制造项目,先后有华泰汽车公司、锦西化工机械公司、精功集团等企业来我市投资兴建项目。目前,华泰汽车公司年产5万辆乘用车项目、锦化机公司年产1万吨大型压力容器项目已建成投产,华泰发动机公司年产10万台清洁发动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市巨鼎煤机公司车轮部件及汽车铸造件等项目拟开工建设,我市非资源性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㈡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展
鄂尔多斯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粉煤灰和工业炉渣。截至2006年底,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累计约2419.15万吨,其中煤矸石占85.26%,粉煤灰占6.79%,工业炉渣占5.63%,其它占2.32%。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 我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领域不断拓展,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煤矸石是我市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主要按照煤-煤矸石-电-废渣-水泥循环产业链,利用废弃的煤矸石发电、发电后排出的废渣用于生产水泥熟料。截至2006年底我市建成的煤矸石发电装机57万KW,在建煤矸石发电装机达到120万KW,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年利用煤矸石555万吨。
我市2006年粉煤灰产生量大约有440万吨,主要有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粉煤灰生产水泥、粉煤灰生产复合板材等利用途径。内蒙古蒙西集团利用蒙西地区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高的特点,采用自主研发的成熟氧化铝生产工艺,建设利用粉煤灰年产40万吨氧化铝项目。目前项目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核准,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按每4吨粉煤灰提取1吨氧化铝计算,年可利用粉煤灰160万吨。该项目不仅使粉煤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而且为我国这样一个铝土矿资源缺乏的国家找到了一种生产氧化铝的新途径。此外,我市内蒙古浩特环保工业公司、蒙西集团、内蒙古亿利冀东水泥公司等企业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鄂尔多斯市蒙格硅电有限公司以沙柳和粉煤灰为原料,利用沙柳较好的韧性和粉煤灰较好的刚性,生产复合板材等,使煤矸石、粉煤灰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㈢循环经济园区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蒙西工业园区成立于1998年底,2001年12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2005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蒙西工业园区自从建区以来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过程耦合、工艺联产等措施,初步形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是利用周边地区每年大量淤积废弃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等生产水泥。在水泥的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到食品级二氧化碳,又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纳米轻质碳酸钙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的生产。轻质碳酸钙还可作为PVC异型材和绿色环保涂料的添加剂,提高其性能。
二是利用煤矸石和洗煤厂排出的中煤、煤泥发电,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氧化铝含量大于40%)与石灰石煅烧采用碱溶法提取氧化铝,提取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硅钙渣用于联产水泥熟料、建筑墙板和陶粒,由回转窑窑尾废气中提取的二氧化碳经净化,再用于氧化铝生产。由此形成了零排放、零污染、低成本的循环产业链。
三是煤炭用于捣固焦冶炼,产生的焦炉尾气用于发电。
㈠科学规划
我市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早在2005年编制全市“十一五”规划就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3月正式委托中国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编制《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征求意见稿已完成,修改意见已反馈到中咨公司,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与此相配套,我市还委托国内权威咨询部门编制了《鄂尔多斯市煤矸石综合利用规划》、《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布局规划》、《鄂尔多斯市物流规划》等,初步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为全市下一步循环经济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
㈡体制保障
我市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得益于体制上有保障。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环保经济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难以调动经济主体投资经营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既需要市场调节又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需发挥重要作用。以我市为例,我市在煤炭项目的整合、落后产能的淘汰、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等方面政府充分发挥了作用。第二,打破行业分割,企业间实现联合。建立循环经济链条需打破行业、产业界限,进行资源和生产要素重组。我市的亿利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中,亿利资源集团先后与神华集团、上海华谊集团、冀东水泥公司合作,形成了以PVC生产为主干,配套建设煤矿、电力、建材项目,煤矸石和电石渣等废弃物得到了综合利用。
㈢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需科技支撑。我市蒙西工业园区的发展充分印证这一点,园区内的蒙西集团设有蒙西—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后可研工作站、自治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在产业链构建、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方面,这些研发机构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先后开发出高掺煤矸石生产水泥技术、以沙漠风积沙替代粘土质原料生产水泥熟料技术、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等。此外,蒙西集团还与全国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可研机构广泛开展了合作。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以水泥窑炉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为原料,成功地建成了一条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年产3000吨全生物降解塑料中试生产线,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