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07-10-26 19:06:42
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必须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一产业向现代农牧业、绿色农牧业、高效农牧业转型;第二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集群化演进;第三产业向高层次、高效益、宽领域发展。这表明,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现结合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就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十五”期间,在工业化、城市化拉动下,我市一、二、三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由2000年的16:60:24调整为2005年的7.5:52.4:40.1,人均GDP达到4200美元,经济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到去年上半年,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这已成为实现节能降耗、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到2.19吨标准煤,远低于周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相近的地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十五”以来,我市确定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工业发展思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煤炭、电力、化工、绒纺、建材等主导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态势,初步构筑起煤—电、煤—煤化工、天然气—天然气化工等几大循环产业链条,规划建设了蒙西、棋盘井、树林召等八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十五”期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6个,总投资达到4290亿元,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大化肥生产线、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生产线等一批大型项目都将于2008年至2010年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围绕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扶持和引导企业建立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已建成了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建好大基地吸引大项目,聚集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要素结构,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我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低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处于原料输出型的“原”字号工业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顺序均呈现“二三一”型,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煤炭、电力、绒纺、化工、建材五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重工业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来自二产的贡献率为65.6%,来自三产的贡献率为30.5%。其中煤炭行业占到46%;2001年-2005年,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39亿元、510亿元、381亿元,三者比为4:55:41,工业投资仍然占投资主导地位,其中煤炭、电力行业的投资额高于其它行业。
第三产业近年有较大发展,但占GDP的比重依然较低,2000年至2005年的五年间仅由24%上升到40.1%。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的65.6%。尽管金融、保险、信息业和旅游业这些新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不明显,特别是金融业与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根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人均GDP在2400美元至4800美元时,三次产业比重在15.1︰39.4︰45.5期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在31.4︰36.0︰32.6期间属于工业化中期,是高加工度阶段,包括以一般加工为重心和以技术密集加工工业为重心的两个时期。我市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均超过标准,尚处于以一般加工为重心阶段,而且我市GDP的构成高度依赖第二产业,从产业发展水平上看,仍然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初级化、单一化、分散化、低度化问题仍然突出。此外,产品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型产品相对较少。如2005年我市煤炭产业就地转化率仅为11.7%。
(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一是我市与周边地区资源型城市工业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都是以原材料开采和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都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重叠度较高。近年来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二是各旗区追求工业自成体系,导致我市低层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工业产品结构相似,产业结构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生产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
(三)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较弱
我市新型工业化开始起步,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资源回收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粗放的问题,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因资源开采已造成2000万平方米的采空区空顶面积,地表塌陷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从污染情况来看,去年我市烟粉尘排放24.8万吨,二氧化硫1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2371万吨,均超过了国家原定的环保指标。
(四)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
我市在以企业为主体、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研发机构、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市每万人中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人,明显低于全国638人的比例;在全部专业技术人员中,教育、卫生、农牧林水、会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80%左右,高新材料、煤炭、电力、化工等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左右。科技、人才力量薄弱,相关科研机构缺乏,创新能力差,产业竞争力弱。
三、我市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对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基本要素比较分析,我市在资本和技术两种生产要素上处于明显弱势。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是赖以发展的真正基础。目前,我市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均是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引资成功或发展壮大的。因此,预计在未来10-15年期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