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我市在2012年的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时,总能发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数据:一是化肥价格没出现过年度的中低位价格;二是种子用量畸高;三是化肥、农药用量较重;四是机械作业费很少。起初我们认为这是调查户或旗县的成本调查队平时记录不仔细造成的,经过多次的认真调查与沟通,发现这些不具代表性的数据都是真实可信的,这些数据表象的成因是由农民的种植习惯造成的。
一、形成这种种植作业习惯的原因:
其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家中的人因体力、经济原因大多要等务工人员回来才去购买化肥,等务工人员回来时又恰缝用肥之季,化肥价格偏高,最后体现在他们的生产成本登记表上的农资价格就处于一年中的中高段。
其二:在育苗期间,农民为了保证有更多的种子发芽,所运用的最直接的办法是将更多的种子投入到地里,况且市场上销售的种子大都是1公斤-2公斤的整包装,农民为了方便,不管种植面积多少,将买回来的种子全用上,这样就造成种子费用偏高。
其三: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几种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化肥产品。由于这些农资产品专业性不强且价格高,从而增加了用量和费用。
其四:由于当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和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可度不高,因此造成了机械费用较少的现象。
二、对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的影响:
一是不利于反映农产品成本真实情况。由于以上的这些种植作业习惯,使得生产成本登记表中记录的某些单项成本远远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成本数据,这种不科学合理使用种子,不计算合理用工,不考虑用药量的种植习惯影响了当地种植农作物的成本。二是不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这种粗放式种植农作物,从实质上讲,他们仅追求的是产量,而从不考虑成本,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致富增收。三是不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这种不科学的种植习惯,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我市还没有建立农作物质量监测体系,部分农产品质量的确不太让人放心。
三、对于改变种植作业习惯的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的整合、流转,有了土地流转,经营者也有成本之虑,自然会想方设法提高种植收益;二是建立农作物质量监测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农产品安全性的监测,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加强对新入市化肥、农药的监管。从而促使厂家从科学、可持续性的角度去研发和生产农药。
(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 包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