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鄂尔多斯天气: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3-08 16:48:00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第一篇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2)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2)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2)

      第二节  “十二五”基本经验............................................. (6)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 (8)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 (8)

     第二节  指导思想................................................................................................... (11)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1)

     第四节  主要目标................................................................................................... (12)

     第五节  发展理念................................................................................................... (18)

第二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19)

    第三章  培育优化发展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19)

      第一节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 (19)

      第二节  积极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20)

      第三节  努力增强出口的促进作用..................................................................... (21)

      第四节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第四章  构建产业新体系,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23)

      第一节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 (23)

      第二节  推进工业新型化、多元化发展............................................................. (26)

      第三节  推动建筑业集团化、标准化发展......................................................... (33)

      第四节  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33)

      第五节  推动信息化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44)

       第六节  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44)

第三篇  创新发展  厚植发展新优势......................................................................... (46)

    第五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46)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46)

      第二节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47)

      第三节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49)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转型发展动力..................................................... (50)

      第一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0)

      第二节  推进人才鄂尔多斯战略......................................................................... (52)

第四篇  协调发展  增强发展整体性......................................................................... (55)

    第七章  统筹城乡一体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55)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55)

      第二节 建设和谐宜居品质城市........................................................................... (57)

      第三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1)

      第四节 提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水平................................................................... (62)

    第八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地区文化实力................................................... (63)

      第一节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63)

      第二节 繁荣文化事业........................................................................................... (64)

      第三节 壮大文化产业........................................................................................... (66)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67)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67)

      第二节 增强供水保障........................................................................................... (70)

      第三节 增强供电保障........................................................................................... (70)

      第四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信息网络....................................................................... (71)

第五篇  绿色发展  增强发展持续性......................................................................... (71)

    第十章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鄂尔多斯......................................... (72)

      第一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72)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74)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75)

      第四节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76)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8)

      第六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80)

第六篇  开放发展  拓宽发展新空间......................................................................... (81)

    第十一章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81)

      第一节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81)

      第二节  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 (82)

      第三节  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83)

第七篇  共享发展  提升人民幸福感......................................................................... (84)

    第十二章  全力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4)

      第一节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84)

      第二节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 (85)

      第三节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86)

      第四节  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87)

      第五节  深化健康鄂尔多斯建设......................................................................... (91)

      第六节  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94)

      第七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96)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和谐平安鄂尔多斯..................................... (97)

      第一节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市............................................................................. (97)

      第二节  建设法治鄂尔多斯................................................................................. (98)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99)

      第四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102)

      第五节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104)

第八篇 坚持党全面的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05)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实施调控................................................... (105)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05)

      第二节  树立优良作风....................................................................................... (106)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调控............................................................................... (107)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108)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鄂尔多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发展规划,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鄂尔多斯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鄂尔多斯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市人民经历风雨、艰辛前行的五年,是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经济指标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居于全区和西部地区前列,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经济稳中有进,总量继续位居全区首位。2015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8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45.9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2亿元,年均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4万亿元,年均增长15.9%。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实现35亿美元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五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一产平稳发展,年均增长3.8%,新增现代农业基地105万亩,粮食年度产量突破30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稳定在1200万头(只)以上,畜牧业占一产比重达到42.3%。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能源产业现代化、清洁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电力装机582万千瓦、煤化工产能901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总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居于西部地区前列,累计完成民生投入208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1%。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分别达到38131元、14783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8%12.0%。创新创业行动全面推开,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1万人。年度惠民实事、扶贫开发等工程扎实推进,累计8.6万人稳定脱贫。建成保障性住房11.2万套,改造农村牧区危房5.83万户。普惠性的社会保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5940元和4824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加大,全面实行十五年免费民族教育,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圆满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任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活空间更加亮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削减,全面完成“十二五”任务。污染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80%。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75%90%。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十大孔兑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有效实施,重点区域绿化成果显著,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植被覆盖度保持在70%以上,市区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获批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取得丰硕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心城区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东康快速路扩建、市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康巴什新区获批成为国家唯一4A级城市景区,42小城镇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3%。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六位一体”、“三项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鄂前旗统筹城乡、达旗县域经济和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基础条件更加完善。建成一批骨干性、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立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70公里,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2213公里,鄂尔多斯机场通航城市41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4G网络实现城镇全覆盖,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信息消费试点。电力外送通道取得突破,蒙西—天津南、上海庙—山东电力外送通道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跨盟市水权转换试点工程落实用水指标1.15亿立方米。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国家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自治区金融改革等试点建设全面推开,围绕财税金融、资源配置、农村牧区实施了一批改革事项。在全区率先公布市本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67项。鄂尔多斯市政务服务网开通运行。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6户。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0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与京津冀、呼包银榆地区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兴安盟工作稳步推进。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0

基础值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5

年均增长(%

   2015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2643

5300

15

4280

10.7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71

100

7

105

3.8

          第二产业(亿元)

1591

2974

13

2460

12.3

          第三产业(亿元)

981

2226

17.8

1715

8.5

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39

500

16

445.9

13.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8.6

42

1个百分点

40.1

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898

[8000]

-

[14000]

1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72

850

17.4

662

12.2

城镇化率(%

69.5

75

1个百分点

73

0.7个百分点

全市总人口(万人)

195

230

4.9

203

1.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1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二氧化硫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20.9

-0.5

化学需氧量

-

2.95

-0.15

氮氧化物

-

20.4

-0.396

氨氮

-

0.28

-0.017

研究与实验经费(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0.8

1.5

0.15个百分点

0.9

0.02个百分点

森林覆盖率(%

23

26

0.6

26

0.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统率(%

78

95

3.4个百分点

95

3.4个百分点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3.2]

[17.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3.5以内

年均低于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205

46000

13

38131

10.8

农牧业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8756

16000

13

14783

12.0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为现价值,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内为五年累计值。

第二节  “十二五”基本经验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

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实质,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切实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了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的新要求,形成了“五个共同”的新部署,开启了鄂尔多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同时,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使地区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围绕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定和实施了50多项重大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发展规划,设立了30亿元转型发展基金,投入80多亿元加强非煤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天合创甲醇、伊泰精细化学品、奇瑞汽车、京东方液晶显示器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在建和投产,“十二五”期间,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7:58.7:38.6演进为2.4:57.5:40.1

民生为本、惠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持续加大,年均增长13%。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和部门帮扶制度,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折不扣地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安居等公共事业稳步发展,使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较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条件。

改革引领、开放融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一系列试点、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能源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取消下放、“三单”管理、诚信“红黑名单”等改革事项取得进展,对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动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深化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积极借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多方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把建设安定美丽的生活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民间借贷、政府性债务化解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平安鄂尔多斯建设继续巩固加强,社会秩序持续稳定,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坚持守住绿色生命线,坚持不懈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鄂尔多斯天朗气清,更加宜居怡人。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能源结构和供求关系深刻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和可持续的高级阶段演进,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并举,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面临重新调整。

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对我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新的形势蕴含新的战略机遇内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带动下,国内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二Ο二五》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为倒逼和促进我市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对能源原材料的绝对需求仍然较大,为我市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再造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的趋势日益明显,为我市对接融合、扩大开放、借势而上、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要素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基础性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为我市突破瓶颈制约、释放发展潜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提升政府在推进制度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领域的能力,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指明了方向。还应当看到,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市形成了相对较大的经济规模,构建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批调结构、促转型的大项目正在建设,经济在新常态下能够保持韧性和一定回旋余地。经历了经济下行的严峻考验后,勤于实践、创业不止的全市人民必将在“五个共同”引领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同时,我市经济发展层次低、协调性差、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供给仍然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补足短板、完善保障、建成较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需求约束加剧,投资增长难度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保持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低端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产业比重过高,新常态下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煤炭、房地产等产业增长乏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培育不足,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空间、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我市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短缺,信息化水平不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任务艰巨;全市产业发展受水指标、环境容量、用地指标、能源外送通道制约依然严峻,切实摆脱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要素环境、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任务艰巨;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性债务化解任务仍然艰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交织传递,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和谐发展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虽然面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厚植发展优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如期全面建成较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第三节  基本原则

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战略定力,提升转型发展对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地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真正把转型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快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转型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各领域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竞争力。

——坚持依法治市。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社会力量、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进法治鄂尔多斯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地区和谐稳定。

——坚持党全面的领导。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各项决策,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第四节  主要目标

按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反映今后五年经济增长潜力,兼顾增速换挡与转型升级双重要求,“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如期全面建成较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力争实现“六个新进展、三个再提升”,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六个新进展”,即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翻一番。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以上,力争突破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完成20000亿元左右,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第三产业规模壮大、层次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沿河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提高到60%,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五个共同”、“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广泛践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高水平地建成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产品、健全的文化教育和文艺人才培养体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更趋完善,建成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以上。率先在全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进入国家西部地区教育强市行列。健康鄂尔多斯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更加丰富、均衡,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护士数均达到3.6。建成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接续机制。法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进展,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城乡一体发展取得新进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区一体化加快推进,集聚人口100万左右,基本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城市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城市文化品味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5%左右。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各项任务,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全市植被覆盖度保持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超过300/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93万公顷,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能源、生态环保、文化、社会、行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成为全区改革先行示范区。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成效,呼包银榆经济区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个再提升”,即地区综合竞争力再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再提升、人民幸福感再提升。

——地区综合竞争力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城市综合实力和政府效能全面提高,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地级市的位次稳步前移。

——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再提升。基本建成国家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全区铝循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面向全国市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成为呼包银榆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枢纽;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人民幸福感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和9%左右,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翻一番。低保扶贫两线合一标准下5.17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增收,其中国家标准下1.27人提前脱贫,杭锦旗提前退出自治区级贫困县。建成普惠城乡、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打造面向全国的生态休闲、健康养生和旅游度假基地,建成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美誉于一体,文明、生态、智慧、宜居、宜业、宜游的西部品质名城。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十二五时期

十三五时期

属性

2015年值

年均增长

2020年值

年均增长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280

10.7%

6200

7.5%左右

预期性

2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05

3.8%

124

3.3%左右

预期性

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2460

12.3%

3287

7.0%左右

预期性

4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715

8.5%

2789

9.5%左右

预期性

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445.9

13.3%

517

3%以上

预期性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735

[14000]

[20000]

10.0%左右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62

12.2%

1071

10.0%左右

预期性

8

外贸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7

10.2%

[35]

-

预期性

9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1.8

-

55

4个百分点

预期性

10

转型升级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0.1

0.3个百分点

45

1个百分点

预期性

11

煤炭就地转化率(%

18

1个百分点

>40

5个百分点

预期性

12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44

2个百分点

60

3个百分点

预期性

13

旅游总收入(亿元)

255

27.3%

750

25%

预期性

14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

-

5

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15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0.9

2

0.2个百分点

预期性

16

互联网普及率(%

37

60

4个百分点

预期性

17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2

预期性

18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户数(户)

29

100

28%

预期性

19

民生福祉

全市总人口(万人)

203

5.9%

223

4

预期性

2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8131

10.8%

56000

8%

预期性

21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783

12.0%

23000

9%

预期性

2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23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张)

5

6.3

约束性

24

*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2.4

[8.6]

[5.17]

约束性

25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112000]

[39972]

约束性

26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17.1]

[12.5]

预期性

27

生态文明

*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

[16]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28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1670

-2.2%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29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37

-

31

-1.2个百分点

约束性

3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31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3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44

80

8个百分点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万吨)

化学需氧量

2.95

-0.15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二氧化硫

20.9

-0.5

约束性

氨氮

0.28

-0.017

约束性

氮氧化物

20.4

-0.396

约束性

3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3.4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35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0.028

-31.7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36

*森林覆盖率(%

26

0.6个百分点

28

0.4个百分点

约束性

37

*Ⅴ类水样比例(%

43

-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内为五年累计值; *指标为国家要求列入的约束性指标。

 

 


     ②[ ]
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五节  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以当前及今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顺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防风险”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以科技进步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型和整体性。

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严格有效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美丽鄂尔多斯。

开放发展。顺应区域融合发展的大势,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广泛开展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人文交流和要素集聚,培育壮大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构建融合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局面。

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团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增强人民认同感、获得感、自豪感,凝聚再铸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第三章  培育优化发展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着力提升投资效率,推动消费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第一节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把握国家投资导向,挖掘新常态下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突破项目审批要素制约,促进项目尽早获批落地、投产达效;加强项目储备,建立重大项目滚动接续机制,夯实新增投资后劲。发挥转型基金引导作用,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快发展,以公共事业、基础建设为重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努力拉动社会投资。更加重视中小投资项目建设,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细化优惠政策,强项目企业融资信贷扶持,深度激活民间资本。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建立专业化、链条化、集群化招商机制,积极吸纳外来投资。

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强化投资引导,积极优化投资结构,突出转型升级类投资,引导对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培育新动力等调结构、强基础的新兴产业投入;突出战略性投资,支持对交通、能源通道、信息网络等利长远、强后劲的基础性领域投资;突出社会性投资,加大对完善城市功能、农村牧区建设、改善民生等兜底线、促公平的保障性领域投入。鼓励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用地、节能、节水、环保等准入标准,控制产能过剩项目建设,避免盲目投资。

 第二节  积极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改善农牧民外出务工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促进消费升级换代。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制定实施鼓励城乡居民消费的财税、信贷和信用政策,加速消费升级换代。围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创新居民消费方式,激活商务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扩大信息服务消费,刺激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优化中心城区消费环境,精心布局商业和服务网点,打造多种业态集聚的消费集中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强旅游全产业链建设,努力扩大外来消费。提升消费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十三五”期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

第三节 努力增强出口的促进作用

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贸易,开拓新兴市场。积极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重点企业扶持和针对性管理,培育出口大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出口贸易信息平台,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巩固铁合金、羊绒出口规模,扩大汽车、煤化工、建材贸易量。以文化艺术、民族教育、蒙中医疗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出口,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推进鄂尔多斯机场航空口岸建设,推动空港园区与京津冀、宁夏等地区合作共建综合保税区,开拓海外贸易市场。推动与天津港合作建设内陆港,促进外贸出口便利化。

第四节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原则,着力加强产业引导调控和市场监管,严格控制煤炭、冶金、水泥、电石、焦化类行业产能无序扩张。大力推进落后产能产业重组,支持骨干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兼并、重组落后产能企业。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合理降低企业成本。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经营成本。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企业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推进存量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去库存化。加大对重大项目要素配置倾斜支持,落实重点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对暂时困难企业到期贷款实施展期、续贷、降息等扶持措施,缓解还贷压力,全力推动存量项目建设。推进保障性住房与消化库存商品房相结合,有序扩大棚户区改造回购存量商品房规模。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支持房地产企业调整营销模式,开展多样促销活动,活跃存量房销售市场。整合利用存量商品房,积极开发旅游度假、健康养老、商贸餐饮、电子商务集聚区等楼宇经济项目,带动房地产稳定发展。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化解市、旗区政府性债务风险,严格管控新增债务,通过预算安排、股权合作、处置闲置国有资产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存量债务。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稳步解决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坚持依靠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妥善化解民间借贷债务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产业新体系,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

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以沿河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壮大做强八大特色产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建成面向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推动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提高节水灌溉和机械化水平,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生产,新增现代农业基地100万亩,确保农作物总播面积不低于60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30亿斤以上。大力发展沿黄河、无定河流域现代农牧业和西部牧区畜牧业,扶持生态家庭农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壮大肉牛、肉羊、绒山羊、乳业、生猪、家禽水禽獭兔、瓜果蔬菜(食用菌)、林沙产业规模,形成一批特色主打产品。

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做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生产型企业向复合经营型企业提升发展,以东胜轻纺工业园、达旗食品加工园等为重点打造高端化、标准化深加工产业群,农畜产品深加工率提高到80%以上。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增强农畜产品储存配送能力。推进农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培育驰名品牌和地理标志商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达到200个。净化农畜产品产地环境,加快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创新农牧业营销服务,建立绿色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销直营、同城配送、与餐饮协会对接直接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农畜产品产销衔接水平。加大农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开拓“北上广”、“深港澳”等市场,提升农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专栏3                            现代农牧业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以黄河南岸、无定河流域及呼斯图河流域、伊旗等7个旗为布局重点,开展玉米、小麦、马铃薯和向日葵的模式化种植生产。

设施农业:以伊旗为重点,整合、建设设施农业基地7400亩,打造服务中心城区的绿色蔬菜基地。

八大特色生态农牧业:

●肉羊产业,以达旗、准旗、杭锦旗、乌审旗、鄂前旗和鄂旗为重点,发展公司化、家庭牧场相结合的肉羊养殖基地,形成年存栏550万只规模。

●肉牛产业,以无定河流域和杭锦旗沿河地区为重点,形成年存栏26万头肉牛规模。

●生猪产业,以达旗、准旗、杭锦旗、乌审旗、鄂前旗、鄂旗为重点,形成年存栏120万口规模。

●绒山羊产业,以西部牧区和东部丘陵山区为重点,形成年存栏595万只规模。

●乳业,以达旗、准旗和杭锦旗为重点,力争形成年存栏奶牛6万头、奶山羊5万只规模。

●家禽水禽獭兔产业,重点建设杭锦旗沿河地区和达旗风水梁地区产业基地,形成年出栏肉鸡1000万只,獭兔1000万只、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5万吨。

●蔬菜瓜果(食用菌)产业,以准旗、达旗、杭锦旗、乌审旗、鄂前旗为重点,推行精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稳定种植面积60万亩以上,自给率达到65%

●林沙产业,建设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柳和杨柴基地、干旱硬梁区柠条基地,丘陵沟壑区山杏、沙棘、山桃为主的原料林基地。打造鄂尔多斯南部地区红枣和酿酒葡萄产业带、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依托沙生植物资源加快发展林板、林纸、林饲、林能一体化,开发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推动风积沙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健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坚持农牧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完善土地、草牧场和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搭建旗、乡两级服务平台及仲裁机构,推动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健全新型农牧业服务体系。推广精准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药残留、质量监管、疫病防控等适用技术,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紧密衔接的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精心打造国家级鄂尔多斯农业科技园区,建成自治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5家,推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支持农资经销企业、农技服务机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开展农牧业公益性服务。

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各类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设立鄂尔多斯农村牧区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牧区产权评估、交易、流转提供平台。以达旗、乌审旗、杭锦旗为试点开展农村牧区住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逐步在全市推广。拓宽涉农涉牧贷款质押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展林权、养殖权、农牧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抵质押业务创新。建立严格的宅基地流转监督管理制度,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进工业新型化、多元化发展

立足要素条件制约,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格局,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

建成国家清洁能源主力输出基地。主动适应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持资源节约利用、产品转化增值、绿色低碳发展的原则,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煤炭。合理调控煤炭产能,重点开发建设上海庙、准格尔中部、纳林河、呼吉尔特、新街台格庙等五个矿区,全市原煤生产能力控制在7.8亿吨左右。大力发展洗精煤、配比煤,煤炭洗选率提高到75%以上。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现有煤炭生产企业与煤电、煤化工等企业重组,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就地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稳步推进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保护性开发高铝煤资源。建立健全煤炭质量标准化体系,创建“鄂尔多斯煤”国优品牌。依托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争取开展煤炭中远期现货交易业务,建设国家级煤炭交易市场。加强煤炭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型煤炭物流园区。大力推进“互联网+煤炭”发展,力争“十三五”末在线交易量达到3亿吨。

——电力。按照“外送内育”思路,推进煤电一体发展,建成国家现代化大型煤电基地,到2020年火电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蒙西—天津南、上海庙—山东电力外送通道及其1500万千瓦配套电源项目,进一步开拓外部电力市场,实施蒙西—晋中电力外送通道,争取鄂尔多斯—江苏、蒙西—湘南通道列入国家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挖掘工业园区用电潜力,发展环保、高附加值、大负荷产业。严格新建燃煤机组准入标准,推广应用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鼓励煤电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打捆送出清洁能源,充分利用煤矿复垦区和荒漠化土地,发展大型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鼓励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建设国家新能源发展示范基地。

——天然气。推进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加强天然气就地消费和转化利用。适时启动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推动重大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形成300亿立方米产能。实施“气化鄂尔多斯”工程,推动天然气管网、液化集装站向主要园区和乡镇覆盖。推进陕京四线、鄂尔多斯—河北沧州天然气管道、蒙西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等项目建设,新增外输气能力800亿立方米。

——煤制油。加快煤制油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600万吨产能。坚持走高端化路线,发展调和油、润滑油、航空燃油等高端产品。加快技术及产品推广,培育催化剂、装备等高附加值配套产业。

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创新示范基地。坚持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煤化工产品产业链延伸、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取得突破,不断提升煤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现代煤化工。推进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总结先进经验,形成产能和技术储备,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话语权。积极开展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煤制芳烃等新技术试点示范,拓宽现代煤化工技术路径。到2020年,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220万吨和100万吨。

——精细化工。以煤化工产能为基础,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推动煤化工与氯碱化工、硅化工等行业耦合发展,开发专用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催化剂、增塑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构建产业链紧密相关、产品系列化的产业集群,把煤基精细化工打造成为推动全市工业转型的重要产业。

打造原材料工业升级示范基地。加快传统原材料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基础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推动原材料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换代升级。

——氯碱化工。控制电石法聚氯乙烯(PVC)产能扩张, PVC总产能控制在200万吨以内。推进PVC行业无汞化改造试点建设。加强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推进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等项目建设。巩固PVA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发EVA、特种纤维等下游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冶金。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研发,完善工艺和装备,降低生产成本,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煤电灰铝一体发展,结合火电项目建设及产能置换,建设一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铝深加工生产线,打造准格尔铝循环产业基地,力争形成20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规模。加快延伸钢铁产业下游产业链,发展特种钢、大型压铸件、车身钢板等产品。

——焦化。严格执行焦化行业准入标准,加快淘汰焦炭落后产能,推广应用先进焦化技术和装备。大力实施煤焦化多联产循环化改造,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到2020年,煤焦油、焦炉煤气、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建材。限制水泥等传统建材产能,加快开发新型建材产品,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为原料,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构件,以PVC、树脂等为原料,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加强陶瓷原材料标准化建设,创新建筑瓷、卫生瓷、日用瓷类别,开发艺术瓷、礼品瓷等高价值产品,加强陶瓷与酒店业及酒类、家具、食品等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构建陶瓷原料、生产、设计、文化全产业链,打造鄂尔多斯陶瓷品牌。

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落实《中国制造二○二五》战略,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生产制造与服务增值并重、改造与创新同步,做大做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工业转型发展新增长极。

——装备制造。加快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建设国家西部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煤机、化机、风机、节电器维修制造,提高设备本地供给能力。稳步推进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联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培育以节能装备、固废处理设备为重点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抢抓低空领域开放契机,引进通用航空飞行器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制造项目。

——汽车。以汽车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快引进新车型,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整车产能达到40万辆。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中小型汽车零配件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鼓励汽车企业改造提升现有生产线,培育发展专用车、特种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加快发展显示照明设备、汽车电子、物联网传感元器件、终端设备设计制造等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零部件制造向高端产品研发制造提升发展,打造自治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中心。

——新材料。积极培育先进光电材料产业,重点推进大尺寸激光级、电子级蓝宝石晶体材料批量化生产。以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电站和智能电网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型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沙基新材料、精密陶瓷、功能陶瓷等新材料。

——生物医药。做大特色中蒙药产业,建立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鼓励传统中蒙药二次开发,创新中蒙药新品种。加强沙棘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推进优良螺旋藻藻种培育,发展螺旋藻类保健品、饮料、化妆品。

——智能制造。以能源装备、纺织等行业为重点,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汽车工业机器人、以陶瓷为原料的3D打印等智能装备制造业。

打造国际绒纺产业中心。大力实施羊绒产业振兴计划。加强优质羊绒原料基地建设,建设东胜现代羊绒产业园,提升绒纺产业集中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构建原绒无毛绒精纺纱线高档面料精品服饰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羊绒全产业链,打造绒纺产业集群。推进原绒交易市场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整合东胜区楼宇资源,建设“鄂尔多斯绒纺产品销售城”,吸引全国羊绒品牌进驻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力争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绒纺产品集散中心、批发销售、生产加工基地。鼓励绒纺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适应消费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时尚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羊绒产业高端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支持“鄂尔多斯”、“1436”等打造国际顶尖名牌。

提升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坚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加快提升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推动园区布局由点状分散向块状集群优化,构建中心城区新兴产业引领核、沿黄河能源化工产业带、南部化工产业带的“一核两带”空间布局。加大园区整合力度,按照“一园多区”模式,加快推进产业雷同和地缘相近园区资源整合和功能集成。加快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改进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建设安全和谐园区和生态文明园区。大力推进园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大路煤化工基地和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两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推动高新技术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胜经济科教(轻纺)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推进蒙苏工业园区建设,打造自治区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和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第三节 推动建筑业集团化、标准化发展

    鼓励建筑业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培育一批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接并推进停、缓建工程完工。支持建筑业企业升级增项,提高资质等级,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工程咨询、勘查、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质量检测等建筑业服务业。支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外市场。到“十三五”末,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左右。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大型工程和复杂条件下施工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制约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完善建筑业行业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建筑业标准化水平。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全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工程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推广新型框架结构和墙体材料,进一步加大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到2020年,全市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比例达到85%以上,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以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

    第四节  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促进消费、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落实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服务业新热点,推进服务业专业化、融合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

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新兴行业培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渤海银行、平安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壮大鄂尔多斯银行、农商银行等本地金融组织,完成全市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力争组建1-2家民营银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本地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自治区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力争到2020年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0家;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申请建立煤炭、化工等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库。落实《加快推进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意见》,加大金融对农村牧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与农牧区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健全中小微企业增信体系,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和产品。加快发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三农三牧”、森林保险,推动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责任保险,积极引进保险资金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交通、信息和综合服务网络,实施煤炭、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商贸、装备制造、城乡物资配送、电子商务八大专业物流工程,构建大宗产品物流体系及生活商品物流体系。整合改造煤炭发运站,大力发展煤炭智能物流园区。积极培育城市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加快建设空港、东胜、纳林河等重点园区,开展我市(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提升园区示范作用和中心物流功能。加强市、旗、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超市、百货商店、连锁店、邮政快递等城市配送联盟,完善农村牧区农资储运、配送、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等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本地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发展大型物流集团,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营运机构,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连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企业、银行、交通等机构的信息网络,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互通。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国家、自治区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以物流技术、管理经营、运输服务、绿色包装等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物流科技进步。“十三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以康巴什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引进知名会展机构,培育涵盖清洁能源、生态文明等元素的特色会展业,打造现代煤化工国际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全国煤炭交易博览会等品牌,创建以鄂尔多斯羊绒、陶瓷、旅游、绿色农畜产品等为主题的展会品牌。积极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商贸、交通等行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会展活动为杠杆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康巴什、东胜为重点,整合利用存量房地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投融资中心、管理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总部,促进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互动发展,培育辐射晋陕蒙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发展广告、会计、审计、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云计算服务业,加强云计算产业推介,积极承接金融、广电等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远程灾备中心项目。整合软硬件资源,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全市电子政务平台,建成国内一流的政务云服务基地。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云服务模式,推动云计算服务在工业制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商业化运营,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业,依托鄂尔多斯市大数据中心,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发展政务、商贸、金融、媒体、制造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服务。整合全市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农牧业大数据仓库,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应用系统,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时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产业骨干企业,以重点领域信息化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品。加快发展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培育物流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引进和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重点发展面向煤炭、化工产品、羊绒制品、现代装备等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参与现代煤化工产品检验检测标准的制定。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农牧业科技咨询服务。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和推进环境设施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运营,建立技术研发、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再利用、脱硫脱硝、废水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等环保服务业,培育煤矸石、工业废渣、废金属、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餐厨废弃物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固废处理服务业。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

——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围绕“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品牌,建成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全面推广“天朗气清,自在养生”、“天骄圣地,鄂尔多斯”旅游总体形象,优化提升天骄圣地、民族风情、大漠风光、休闲避暑四大类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以中心城区和达旗为核心的旅游度假区、沿黄风光旅游带、库布其沙漠旅游带、草原旅游带和沙漠峡谷旅游带“一区四带”发展布局,推动旅游成为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先锋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突破2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推进旅游大产业战略。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旅游公交路线,优化旅游服务场所环境,加强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建设。全方位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建设,培育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大型旅游集团,建立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联盟。实施旅游产业“六个一”工程。推进旅游大融合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开拓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游、健康养生游、研学游,开发休闲度假游、纪念日游。推进旅游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强化公共设施的旅游功能提升,打造游客与居民共享的娱乐休闲空间。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丰富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园区、乌兰活佛博物馆、准格尔召等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吸引力。实施旅游互联网运营推广计划,加快开展在线预定、支付等业务,推进全市旅游“一卡通”工程,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旅游业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旅游与物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鄂尔多斯产品”营销中心、网店和旅游纪念品物流中心。促进旅游与农牧业融合发展,实施一批采摘园、观光农园、家庭农场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绿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培育矿区游、园区游。推进旅游大营销战略。制定全市旅游市场整体开发方案,大力实施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市场营销,继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增产品、办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线下宣传推广,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营销模式。推进旅游大产品战略。突出旅游产品唯一性,推动传统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大力培育自驾游,建设库布其沙漠休闲度假小镇,丰富冬季旅游产品,全面开发各类主题游,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构建“市场+战略+产品”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大提升战略。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标准化、品质化,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行业监管,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鄂尔多斯旅游名片。加强旅游景区环境整治,强化旅游人才培养,激发旅游企业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专栏 4                      旅游业“六个一”工程

创建一个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

创建一批优质品牌旅游景区;

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本土旅游企业;

建设一批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储备一批旅游发展项目。

——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以满足消费需求和提升发展层次为目标,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商贸业现代化发展。加快东胜区商业结构调整和商业设施整合再造,着力推进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精心打造购物中心、王府井、铁西商圈和特色商贸集聚区,加大汽车、建材、家居、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培育力度,大力提高东胜商贸业发展层次和品位,建设服务本地、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大力发展康巴什商贸业,整合现有商场、超市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一批特色百货店、专卖店、社区超市、连锁店,尽快完善城市消费功能。全面提升阿镇商业发展水平,打造文明街商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农村商业,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显著、基础设施完备、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乡镇商贸中心,完善以大型超市为龙头、乡镇连锁超市为骨干、村级连锁便利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市场网络。积极推进便民连锁超市和农家店“一网多用”。挖掘农村牧区消费潜力,开展一批购物节、促销节、农产品节商业活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农村配送中心、仓储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大力提升城镇餐饮业水平,实施“中央厨房”、“绿色餐饮”、“培训基地”、“互联网+餐饮”等项目,积极培育地方餐饮品牌,鼓励本土餐饮企业开发鄂尔多斯特色菜品,走连锁经营、品牌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大众便民餐饮,打造一批美食街、特色餐馆、农家乐、牧家乐等餐饮设施。积极推动餐饮与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商贸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物流、支付、信用、信息安全等电商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及配套服务业成长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推进商贸企业专业平台建设,鼓励生产企业发展“垂直电商”、“厂店直销”,扩大线上交易规模。加强与知名电商战略合作,精心打造“淘宝·特色中国·鄂尔多斯馆”、“京东商城鄂尔多斯馆”、“苏宁易购鄂尔多斯馆”等平台,开辟“鄂尔多斯产品”销售新渠道。支持王府井百货、华研集团等商贸龙头企业依托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资源开展面向本市及周边地区的网络零售业务,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线下体验和城市配送于一体的同城网络购物。鼓励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开展网络营销服务,大力发展同城送餐。以东胜、康巴什为重点,加强存量商品房整合利用,集中发展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物流中转中心。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及向北开放战略机遇,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开拓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支持体育休闲品牌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依托现有场馆资源大力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打造大型赛会及赛车、赛马、马术表演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赛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赛事,鼓励企业赞助体育赛事。推进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职业化进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职业俱乐部。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中介机构,发挥其在运动员流动、赛事推广、赞助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拓展体育咨询、体育策划、产权交易、品牌管理、公关服务等新型代理业务。吸引大型体育经营公司设立分支机构。

——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自治区健康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机构和项目。充分发挥中蒙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蒙医医疗保健服务业。加强健康管理教育与培训,加快健康体检行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进程。支持发展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国家市场化养老试点建设,发挥气候、环境和存量房优势,着力把东胜区打造成为集养老、康复、养生、旅居“四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疗养院、康复护理院、养老保健院、老年互助院、临终关怀院等养老产业设施,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加强健康养老专业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培育家庭服务业。发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庭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庭服务企业,扶持3-5家庭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家庭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鼓励各类人员投身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推动鄂尔多斯市家政服务业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制定规范家庭服务行业的实施意见,建立家庭服务业信誉平台。推动家庭服务网点进社区,以家政、养老、日间照料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突出市场调节作用,优化土地和商品房供应结构,以自住房为重点,构建满足不同层次的商品住房体系。全力推进存量房去库存化,加快推进农牧民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吸纳外来人口,综合实施降价促销、棚改回购、租赁市场建设等措施,加快消化中心城区存量商品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企业诚信经营。引导房地产企业整合重组和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构建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产业链。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大力提升物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经营集约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中央商务、科技创业、文化创意等六大类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功能新亮点和扩大就业新空间。

专栏5                                   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商贸功能类购物商圈:王府井商圈、华研购物中心商圈、铁西万正广场商圈,康巴什呼能广场商圈,伊旗丽

                        景广场商圈;

              专业市场:铜川汽车博览园、万家惠、义乌小商品市场、康巴什象棋广场。

中央商务类。康巴什兴泰商务广场、东胜总部经济示范区。

现代物流类。空港物流园区、华研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东达移民新村物流服务区、札萨克中心物流园区、东易达建材物流配送中心、蒙西物流园区、吉格斯太马场壕煤炭物流园区、嘎鲁图综合物流园区。

旅游休闲类。康巴什旅游区、成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景区、九城宫旅游景区。

科技创业类。市高新技术产业园。

文化创意类鄂尔多斯动漫产业园区、中视文化产业园区、东联动漫产业园、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项目审批、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引导各类资本积极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消费、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清理涉及服务业发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加强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基金作用,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支持服务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服务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依托产业园区、城市街区建设一批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分类、统计调查方法和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编制实施全市服务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与使用机制。

第五节 推动信息化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信息技术向工业、农牧业和服务业的渗透拓展和深度融合。深入落实《中国制造二Ο二五》发展战略,以能源化工、纺织、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智能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推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升级,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广泛实施面向各领域、各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工程。提升现代农牧业信息化水平,建立涉农数据库、数字化草原一体监控平台、农牧业价格监测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牧业人才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建设。

 第六节 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构建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标准体系,推动羊绒、煤化工等产品和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工程质量,落实工程建设质量主体责任,严格实施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业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法治监督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全面做好计量工作,大力开展计量检测服务,建立产业计量检测服务体系,2020年,国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品牌建设。加大中国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培育力度,优先扶持煤炭、煤化工、装备制造、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的商标品牌,保护和提升文化、旅游、羊绒、白酒、中蒙药、肉类、乳品、粮油、食品等行业商标品牌。建立品牌培育认定和品牌激励制度,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建立和完善自主品牌成长机制,开展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扶持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驰名商标和优势品牌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主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提升建设,建立完善品牌保护机制。

 

第三篇  创新发展  厚植发展新优势

 

第五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民间资本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民间资本办医、办学、办教,进入市政、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制定非公经济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确保享有国有资本同等待遇。鼓励民间资本以出资入股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向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家队伍。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整合发展、分类施策、提升效益、防止流失原则,实施市直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准确界定企业功能,实行分类监管。优化国有资产结构,清理“三无”资产(无实质业务、无盈利能力、无社会效益),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独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长效机制。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劳动、薪酬制度改革,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推动中央企业分支机构变更或登记为独立法人。

第二节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建宽进严管、透明公正的市场准入体系。大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工程建设、土地、矿产资源等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机制。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规范旗区园区间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

完善资源配置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煤炭资源按转化项目、环保要求和市场价格配置,完善已配置资源的退出机制。完善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能源资源项目开发权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资源产业企业场外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产市场开展股权交易。推进城乡供水价格成本公开,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完善鼓励清洁能源生产、使用的价格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改革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竞价上网,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覆盖范围。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下沉经营,争取实现全市苏木乡镇银行网点和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加强农村牧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简化涉农信贷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高贷款效率。加强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的合作,探索推行涉农涉牧小额信贷保险,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稳步推进7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壮大实力,扩大民间资本参与度。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增加营业网点,开展业务创新。稳步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和设立中小型银行,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民营银行试点。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全口径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民生支出预算,建立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实行财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和旗区资金配套。加强对旗区政府基本财力的保障,允许旗区按照自治区和市级确定的方向自主安排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市与旗区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委托付费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严格举债审批程序,落实偿债责任,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规范政府融资行为,整合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国家深化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等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做好税源财源培植工作。全面做好营业税改增值税工作。

第三节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权责边界,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决策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科学性。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按规定减少领导职数,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倾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和动态清理机制。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除关系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加快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提高审批监管能力。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以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公开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政务、商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实施“红黑名单”发布制度,激励诚信,惩戒失信。推进行业、部门和旗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转型发展动力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人才鄂尔多斯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到2020年,全市研发和试验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第一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探索引进第三方管理机制,实施科技项目后补助制度。建立完善全市科技项目库,健全市、旗区科技创新项目储备联动机制。推进实施专利战略,加大专利资助和专利成果转化奖励力度。设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成熟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推进金融与科技相融合,设立鄂尔多斯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开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成果股权质押贷款工作,启动科技成果入股、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市级财政投入机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重点解决不同煤种气化、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煤炭分级分质利用、节能降耗、高盐水处理、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围绕清洁能源、煤化工、先进制造、新材料、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编制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实施“传统产业升级科技示范工程”,以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与信息化融合水平,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引进和实施,建设一批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鼓励园区建设企业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园区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公共研发,不断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竞争力。树立园区科技招商理念,加大先进科技成果、中小型科技企业引进力度。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策洼地效应,依托鄂尔多斯国家清洁能源国际创新园建设,支持园区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力争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资金的扶持投入,支持企业建设自主技术研发平台,引导企业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实施“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加强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搭建多方参与、要素齐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平台。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鄂尔多斯创办小微科技型企业。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鄂尔多斯技术转移联盟,建立全市科技需求动态数据平台,推动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重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推动科技项目向产业化延伸。实施特聘科技专家进园区(企业)计划。

大力推进万众创新。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思路,深入推进“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出台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建成一批众创空间,组建全市众创空间联盟,共享导师、培训、投资等创业资源。鼓励社会机构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公益活动,推动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厂房等给予便利和优惠,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发各类资本参与和支持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推动全市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对创新企业、创业个人免费开放。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广泛举办各类创业创新活动,努力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第二节 推进人才鄂尔多斯战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团队,到“十三五”末培养国家、自治区级人才100名左右,吸引2000名以上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发展。密切跟踪重点产业、项目人才需求,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羊绒、高新技术、服务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全市产业人才达到35万人以上。以提升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学科建设,建立校企合建、产教融合、政府社会合力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增加到11万人。实施优秀企业家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家和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和规划,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科学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加到13万人左右。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为重点,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锻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政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一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紧缺产业人才。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人才引进工作,在国内重点城市、高等院校设立一批人才联络站,探索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建立标准统一、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重大项目立项与人才引进同步开展。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和挂职锻炼的办法。推进自治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探索建立呼包鄂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与沿海地区、周边省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交流合作。

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继续优化人才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务服务条件,注重青年人才的利益诉求,逐步提高各类人才福利待遇。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发人才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调查统计、需求预测工作,完善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诚信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

 

第四篇  协调发展  增强发展整体性

 

第七章  统筹城乡一体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文明、生态、智慧、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全面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构建城乡互补、区域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转变城镇建设理念。加强城镇空间开发管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资源环境容量和城镇发展规模划定增长边界,创新土地保障机制,高效利用存量城镇建设空间。推进准格尔旗自治区级“多规合一”试点建设,开展市域“多规合一”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实施评估和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加强城镇“三区四线”控制管理。严格执行城镇规划编制、修改和报批程序,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调整修改的居民听证、专家论证、集体决策、人大决议等机制。

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原则,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城镇公共事业建设准入,制定和完善经营、投融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城镇建设,推动公用设施由共享向共建转变。探索开展城镇公共设施经营权及物权资产市场化运营改革。分级测算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准格尔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

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转移农牧民市民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市籍人口落户城镇,积极推进非本市户籍人口落户,统筹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健全转移农牧民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激励机制,实施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面向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综合运用财政支持、创投引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转移农牧民工在城镇创业。继续保留转移农牧民享有的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各项权益,保障转移人口享受各项惠农惠牧政策。

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推进落户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镇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向转移人口同等开放。将转移农牧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将农村牧区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制定和实施面向转移人口的各类社会救助措施。

第二节 建设和谐宜居品质城市

完善城镇建设体系。继续优化“一主两副,两区四轴”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市域城镇南北扩展、东西联动,加快完善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的城镇发展体系。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加快完善中心城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口集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呼包鄂榆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薛家湾、树林召两个呼包鄂区域性I型小城市建设,强化准旗与呼市在能源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协作,打造“呼鄂”经济走廊;强化达旗与包头在电力、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协作,主动承接包头市城区功能扩散,打造“包鄂”经济走廊。稳步推进旗府镇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集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沿河、沿边和沿线走廊发展,强化轴向交通联系,打造上下衔接、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和生态保护区。

专栏6                        一主两副 两区四轴城镇空间布局

●一主:东胜、康巴什、阿镇中心城区。

●两副:树林召镇和薛家湾镇。

●两区:东部发展区,包括东胜区、康巴什新区、准旗、达旗和伊旗;西部发展区,包括杭锦旗、鄂旗、鄂前旗、乌审旗。

●四轴:沿黄发展轴,依托京包兰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沿边发展轴,依托南部重要交通轴线,重点发展资源开采、能源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荣乌发展轴,依托荣乌高速、109国道,构筑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发展轴;包西发展轴,依托包西铁路、包茂高速、210国道,构筑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综合发展轴。

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按照宜居城市标准,制定实施城市基本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和完善优质高效、精致便利的出行、购物、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生活服务网络。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健全社区养老中心、综合商业市场、便民店、餐饮场所和广场、剧场、体育活动中心等设施,打造“10分钟消费便利圈”、“5分钟文化健康娱乐圈”。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加快公共交通项目建设,提高出租车文明经营水平,完善低成本、高效率的城镇出行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供电、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中水利用等地下管网,加强城市综合防护和人防设施建设,促进地下、地上空间配套开发利用,到“十三五”末,全市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到52平方米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巷硬化、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完善城镇生态圈、绿地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33平方米。以国家园林城市为基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争六个旗区建成国家园林县城。创新城镇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步伐。理顺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推进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市总体建设“多规合一”。积极推进康巴什设区工作。加快构筑中心城区产业体系,推进东胜、康巴什、阿镇与轻纺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壮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产业对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聚人口100万左右。推进中心城区与外围乡村一体发展,统筹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引导城郊居民向城区集聚。推进中心城区户籍管理一体化,加快建立均等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就业、教育、社保、低保、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整合中心城区客运班线纳入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统一运营,优化、拓展中心城区公交网络,建设6个城市快速公交枢纽站。以提升支撑性和协同性为目标,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一体化的供水、电力、供热、燃气和环卫工程,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中心城区城市地下廊道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一体化的城市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和一体化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优化中心城区社区居民生活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统筹规划商业网点,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圈。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布局联动、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集约、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和生态建设系统化。

专栏7                        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统筹推进城区和园区水、暖、电、气、地下管网、中水利用、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布局不均,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

●社会保障服务同城同待遇工程:统一社会保障服务标准,实行区域社会保障一体化,实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

●中心城区产业差异化发展工程:推进中心城区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度假产业和教育、医疗、健康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关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和生态观光游等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空间衔接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工程:统筹配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高资源使用率;均衡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入学难、入园难和择师、择校等问题;合理布局和整合医疗资源,加强与知名医院合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促进轨道交通、城市公交、货运物流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扩大城区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工程:培育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场地挂钩、同城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加快发展。

●城市规划区绿线划定和管理工程:将城市防护林带、交通绿化带、景观带及城市周边的湖泊、湿地、公园等纳入城市生态绿线控制范围,对划入生态绿线区域内的工业项目进行限期搬迁,推进“两园三川”、东西红海子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建设国家“智慧城市”。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和电力、交通、水利、教育等专用通信网的跨行业共建共享。推动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智能化,实施智能管网、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供气等工程,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的运行管理。积极实施智慧民生项目,推进以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文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智慧健康等为重点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实施环境智能监测、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工程,推广智慧家庭。加强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体系、智能视频监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实施智慧公安、智慧交通、应急管理等智能化工程。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传承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质,积极营建开放包容的城市印象,塑造“传奇天骄圣地、活力鄂尔多斯”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加快完善各类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放程度,增强亲民性和便民性。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展市民文化消费调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景区、文化场馆、广场、街区、雕塑、建筑、文化庆典等为载体,打造鄂尔多斯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平台。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做好鄂尔多斯城市形象策划及城市标识(LOGO设计和对外宣传,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营销,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美誉度。

第三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发展。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增强东部旗区创新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建设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和转型发展先导区。加快推进东胜、康巴什、阿镇、薛家湾、树林召等城镇人口集聚,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城融合进程,建设“一小时”公路互通圈,全面提升东部旗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进西部各旗加快发展,壮大做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各旗积极承接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制定实施一批面向西部各旗倾斜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措施,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引导各旗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形成生产加工型、商贸流通型、文化旅游型、加工贸易型等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特点鲜明、错位互补、各具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社会事业,努力增加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服务均等共享,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市级财政对县域的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差别化的财税、用地、金融、人才、科技等扶持政策,不断改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巩固鄂前旗统筹城乡、达旗县域经济、杭锦旗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十三五”建设新任务。

第四节  提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水平

加强苏木乡镇村庄建设。适应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原则,结合移民工程,引导农牧民向就近城镇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集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进村庄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在保留村庄功能特色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着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牧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实施一批光伏新村项目,提高苏木乡镇天然气覆盖率,建设绿色、低碳新型村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到2020年,实现全市90%的苏木乡镇、嘎查村生活垃圾全收运、全处置。

巩固和发展“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对农村牧区建设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支出和投资向农牧业、农牧区、农牧民倾斜,逐步建立市场牵引、政府主导、借贷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各项任务,确保资金全部落实、项目全部实施、群众全部受惠,实现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增收、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牧)家”。加强农牧区公益事业发展,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建立完善农牧区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财政补助额度和个人缴费标准。完善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农牧民基本生活。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第八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地区文化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鄂尔多斯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西部地区文化强市。

第一节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贯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坚定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的共同追求,深化爱我鄂尔多斯的共同情怀,传承弘扬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共同优秀精神品质,推动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第三次创业、增强鄂尔多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竞争力的共同行动,维护展现鄂尔多斯人和鄂尔多斯的共同美好形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倡导全体市民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教育,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引导市民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不断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繁荣文化事业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发展。制定和落实《鄂尔多斯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力度,构建城镇10分钟、农区2公里和牧区10公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市书画院,推进各旗区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8平方米以上。鼓励旗区加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设施建设,拓展居民公共文化活动户外空间。规范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项目和流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牧民工、生活困难群众、农牧区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增强文化事业发展动力。加快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事业单位关系。不断加大文化领域投入,设立全市文化发展基金,落实政府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实施文化服务一卡通工程,开展公共文化展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积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开展文化消费卡试点工作。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关注和扶持基于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网上演出等新业态发展。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其他基层文化机构推行社会化管理模式。完善公益性演出政府采购或补贴制度,鼓励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下农村牧区、进校园、进社区演出。建立评选奖励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制度。建立完善文化荣誉制度,开展全市“最佳基层文化单位”、“杰出公共文化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塑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营造浓厚的文化志愿服务氛围。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建立完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以“十个一文化工程”为重点,打造一批品牌文化活动,发挥全市文化艺术奖引导作用,激励创作更多传播正能量、体现民族特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继续办好“冰雪文化节”、“摇滚音乐节”、“乡村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鼓励文化机构推出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服务项目。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和宣传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成吉思汗祭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科普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市级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户和个人评选活动。加快建设“书香鄂尔多斯”,到2020年,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提高到80%以上。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活动。全面加强各级档案事业工作,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专栏8                        十个一文化工程

●一部书籍;●一部记录片;●一部舞台艺术精品;●一组歌曲;●一组微电影;●一个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批标准化示范图书馆、文化馆、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嘎查社区综合文化室;●一批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一部反映我市平凡百姓生活的影视剧节目;●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

第三节 壮大文化产业

落实文化强市战略,构建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引导和提升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重大项目带动,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先导性强的文化项目。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精心培育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尽快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演艺业,加强城市、景区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心城区演艺节庆品牌,推动演艺精品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实施大型游乐中心、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等项目。积极培育影视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影视企业、机构的合作,依托地理地域、民族文化、城市建设、交通区位等优势条件,创作拍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打造国内特色化全境影视基地和影视产业实验区。整合提升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数字传媒产业。挖掘全市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生产资源,大力发展服饰、工艺品等民族用品制造业。加大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按照设施网络化、管理智能化、运行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构筑以综合交通运输网、水利设施、电网、互联网为重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公路网。坚持“提升等级、完善路网、增加密度、实现畅通”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八横十二纵三十七出口”的公路发展网络。加快推进连接晋陕宁的省际公路通道建设。加强市内外干线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实施重点公路项目190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063公里,实现呼包鄂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中心城区至各旗、至重要工业园区及重点旅游区、各旗区之间全部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大城镇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完善公交站点网络,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稳步推进旗区客运班车一体化,打造市域“二小时公路客运圈”。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基础设施和客货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县乡道路改造力度,改善农牧区出行和运输条件,实现全市734个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全面完成街巷硬化工程。

专栏9                              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G65关碾房-(东胜北)荣乌高速、G18棋盘井-鄂尔多斯乌海界、那日松-龙口、大饭铺-龙口、大路-巴拉贡、敖勒召其-东道梁(蒙宁界)、S27线呼和浩特-东胜、察汗淖-盐池、棋盘井-上海庙-宁东(蒙宁界)、哈德门-关碾房。

●国省干线:添漫梁北-越家壕(阿四线)、兰家梁-淖尔壕、东胜区-鄂尔多斯机场、独贵塔拉-锡尼镇、陶利-昂素、昂素-敖勒召其、鄂前旗-靖边(S216)、柴登-台格庙、水泉则-包头滨河新区、国道242线临河黄河大桥-乌兰镇、国道242线嘎鲁图-补浪河。

●农村公路:734个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5000公里),嘎查村社街巷硬化(6674公里)。

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网络。优先发展快速客运铁路,重点推进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动车)、东胜—乌海增二线项目,积极开展包头—鄂尔多斯—西安(高铁)前期工作,构建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呼和浩特、包头、北京、西安、银川等重点城市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推进既有客运铁路提速改造和与骨干通道的对接连通,实现普速铁路覆盖所有旗区。加快推进蒙西—华中运煤通道建设,加强市域货运干线建设,推进已有铁路互联互通。加大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力度,推进公铁联运。加快集疏运系统和物流中心建设,形成覆盖主要矿区、工业园区和主要物资集散点的集疏运网络,积极推进“互联网+”铁路物流工作。到“十三五”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300公里以上,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

专栏10                       铁路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通道建设: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动车、大路—薛家湾快速铁路、蒙西—华中、大路西—马栅、陶利庙—上海庙、蒙西—三北羊场、新上海庙—靖边、锡尼—浩勒报吉、红进塔—暖水、新街—红进塔铁路。

●复线建设:东胜—乌海增建二线、包神线万水泉—东胜增建二线、准东二期增二线、准朔线增二线。

提高民航服务能力。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鄂尔多斯机场改扩建和功能设施升级改造,机场等级升级为4E级,年旅客吞吐能力提高到200万人次以上。依托鄂尔多斯机场,建设集民航、铁路、公路客货站场为一体的综合化、立体化交通换乘枢纽。建成杭锦旗、鄂前旗、鄂旗、乌审旗通用机场,形成以鄂尔多斯机场为中心,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民航运输体系。着力提升机场运营和服务水平,推行专业公司运行模式,实现由单一机场向航空产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拓展方向转型,力争打造国内首家五星级支线机场。优化航线布局,持续加大机场市场营销和航线开发力度,巩固“经西飞”中转联程航线,开通和培育国际航线,到2020年,鄂尔多斯机场通航城市增加到50个以上,其中国际(地区)航线达到5条以上。发掘货邮运输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空铁联运、空陆联运,积极发展航空物流,到2020年货邮年吞吐量超过1.5万吨。发展“互联网+航空+旅游”模式,打造航空资源与旅游需求相衔接的服务平台,扩展航空旅游市场空间。建设机场保税仓库,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依托鄂尔多斯机场建设航空培训基地。

第二节 增强供水保障

完成市内二期水权转让和跨盟市水权转让一期试点工程,争取启动跨盟市水权转让二、三期工程,积极推进黄河拦沙换水工程。深化灌区水权细化工作,推进水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取水指标跨区域、跨流域交易制度。实施严重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粮食主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扩大滴灌、喷灌面积。增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园区生产供水保障,实施一批供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开展重点区域河湖水系联通、重要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治理。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建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

专栏11                            重点供水工程

●地表水供水工程:新建敖包图水库,总库容为272万立方米;完善磴口、万家寨、上海庙、蒙西、小南河、画匠营子、大路柳林滩等引黄供水工程。

●地下水供水工程:完善哈头才当至康巴什供水工程。

第三节 增强供电保障

    推进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大力加强500千伏网架建设,提高输电能力;完善 220千伏、110千伏网架,形成主要城镇及工业园区双回路或多回路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新建一批满足新能源接入条件的输变电工程。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全面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第四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信息网络

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实施“宽带鄂尔多斯”工程,推进全网的光纤化升级,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架构,加快接入网、城域网升级改造,推进城市光纤网络到楼入户,农牧区宽带进乡入村,力争建成“全光网城市”。推广宽带在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开展智慧城市、信息惠民、远程医疗、宽带乡村等试点示范建设,到2020年,全市宽带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建设鄂尔多斯—北京云计算光缆专线,完善市级干线光缆传输网络路由。推进高速、泛在的无线网络建设,优化3G网络质量,加快4G+WLAN模式为主的“无线城市”建设,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免费WiFi热点覆盖,重点区域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深化“三网”融合,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规模化建设进程,加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基于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家庭网关推广与普及。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交互数字电视、多媒体终端、智能家电等新产品新业务的批量应用。整合全市政务网络,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推动以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第五篇  绿色发展  增强发展持续性

 

第十章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鄂尔多斯

坚持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是最根本的底线,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工业生态文明草原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共聚一地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天朗气清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落实全国、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确保各旗区空间开发活动与主体功能一致。健全完善全市统一、旗区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严格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等土地开发利用边界。加强生态圈建设,实行生态环境红线保护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制定盘活利用存量用地政策,建立已出让存量用地退出机制。健全生态监测评估体系。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有序推进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落实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相关政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离任审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生态保护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污染“三条红线”。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调整严重污染地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健全水域生态保护制度,完善重要河湖和水功能区监测评价及考核办法。健全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开展河湖水域确权登记和水权水价改革,推进以跨盟市水权转换、黄河流域水沙置换为重点的取水指标跨行政区域交易制度。加快建立完善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中水使用比重。

健全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完善和实施农牧业“三区”发展规划,到2020,完成4.44万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完善草原生态奖补制度,规范草原征占制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推进林权流转、抵押制度改革,健全林权流转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政企合作等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探索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探索鼓励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建立区域水、大气、土壤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完善重大规划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探索开展第三方环境监测,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环境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森林保护建设,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20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健全灾害防控、草原生态监测等科技服务体系,有效控制草原退化、沙化趋势,2020年,全市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75。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实施库布沙漠、毛乌素沙地专项保护治理工程,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锁边防护体系,建立封禁保护区,持续恢复林草植被,努力改善沙地生态环境,到2020年,毛乌素沙地和库布沙漠治理率分别提高到7530以上。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幅减少流入黄河泥沙量,促进水土保护区生态良性循环,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7%。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合理划定保护优先区域,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

专栏12                         “十三五”时期重点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公益林建设7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项目8.66万公顷;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含荒山荒地造林)2万公顷;实施义务植树4250万株。

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新一轮退牧还草建设任务2.28万公顷;通过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面积10068万亩。

沙地沙漠治理工程: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任务43万公顷。

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实施黄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面积3988平方公里;黄河拦沙坝56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345平方公里;淤地坝除险加固389座。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节约利用能源。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机制,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推动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耗能大户节能,关闭和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工艺设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行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加强节能监察。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公共机构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节能运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新能源车辆在客货运输中的推广应用,完善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节能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培育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节约利用水资源。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执行用水定额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广农业节水增效技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大力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推进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工业用水、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回用规模,到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31立方米依法控制工业企业使用地下水。全面提高城市节水用水管理水平,推广应用节水器具、节水技术,加强节水教育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耕地保护,建立基本农田动态监管系统,到2020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9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保持在29.36公顷以上。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和项目建设时序,加大闲置用地整合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用地。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四节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保护大气环境。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加强产业政策、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机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确保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约束指标之内,年空气质量优良好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加强工业源污染防治,加快火电、焦化、建材、铁合金等行业除尘、脱硫、脱氮技术升级,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严格控制工业烟尘、粉尘及工地、建筑、运输和生活扬尘排放。鼓励使用清洁燃料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加强水环境综合防治。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环境治理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约束指标之内。开展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行动。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地外围和输水通道周边开发强度。开展水源地、河库、入水排污口定期监测,加强对各类水体环境的质量评价,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水污染调查机制,确保水生态安全。完善城镇排水系统,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能改造,到2020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确保园区污水达标排放。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土壤污染防控重点区域。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重点治理基本农田、蔬菜基地的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地膜回收与利用,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加强矿山治理恢复。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准入条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监理,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加大采空区、沉陷区、露天剥离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加强采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控制和消除重大地质灾害、环境安全隐患。推进和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社会生活、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等领域噪声源监管,强化城市声环境达标管理,提高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实施声功能区优化行动计划,通过采用低噪音设备、建设隔音设备等措施,加强固定源噪声治理。推进机动车、餐饮娱乐场所噪声治理,强化城市禁鸣管理,建设噪声敏感区域隔音障。

加强核与辐射污染防治。提升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和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提高处理辐射应急事故能力,确保核与放射性环境安全。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农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种养殖—深加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传统农牧业、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化。以重点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集聚化、产品延伸化、资源循环化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壮大煤电灰铝、现代煤化工、煤焦化、氯碱化工和装备制造等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强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纵横延伸,培育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构建以源头减量、生产过程废物资源化、产业链合理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物流、绿色旅游、节能酒店、循环经济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绿色服务业。

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加强对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废弃物分类管理。优先推进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建立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到2020实现城镇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加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粉煤灰、矿山尾矿、煤矸石、电石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含填埋处置)提高到80%以上。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202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7%。加大“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力度,建立和完善城市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深化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成熟稳定的资源化处理技术。

建设循环型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理念,引导公众自觉节能、节水、节粮、节约材料和垃圾分类处置,减少对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对产品包装进行减量化和再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倡绿色出行,鼓励居民购买使用低油耗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积极开展绿色文化活动,创建一批绿色文明社区。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突出抓好办公场所节约用电、节约办公用品、节约使用公务车辆,全面实施政府绿色采购。

专栏13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废油、废旧纺织品、建筑废弃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资源再生利用。

●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对现有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工程:开展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对各类城镇垃圾(包括餐厨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力。

第六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执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制定实施工业、农牧业、交通、商贸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控制重点领域碳排放。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电源结构低碳化调整。大力发展生物碳汇产业,挖掘林业碳汇能力,努力增加植被碳汇。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培育一批超低排放企业。提高城市低碳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开展园区、重点企业、社区等低碳试点示范。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十三五”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治体系,加强气候对林业影响的监测评估,提高农、林、牧业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增强气象预测预报、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水平。

专栏14                                低碳示范工程

●低碳商贸示范工程:开展低碳商场试点,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照明、空调、冷柜等设备,设定用电设备开启和关闭时间,禁止销售过度包装商品,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显著降低试点商场碳排放强度。

●低碳餐饮试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餐饮机构开展低碳餐饮示范,使用环保装修材料、节能空调、节能设备,拒绝和减少一次性餐具,推广使用电子菜谱,引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低碳旅游试点:选择重点旅游景区开展低碳示范,在景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践行低碳,鼓励景区使用清洁能源、电瓶车、自行车等,提倡游客入住绿色环保认证酒店。

●碳排放交易试点:构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极融入华北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

●低碳社区试点: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

●低碳园区试点:通过选择基础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园区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积聚一批低碳型企业,推行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

 

第六篇  开放发展  拓宽发展新空间

 

第十一章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呼包鄂协同发展,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构筑开放、包容、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

 第一节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民间组织推动的多渠道要素引进模式,积极吸纳京津冀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品牌、信息等要素汇聚。增加与京津冀地区互访,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进一步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参与京津冀经济合作的积极性,搭建区域企业间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合作共宜的发展平台。建立与天津、河北港口的煤炭销售合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对接,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项目,合作共建一批工业园区、“园中园”、托管园区,培育发展飞地经济“园中园”先行试点。积极开展面向京津冀地区的大型投资洽谈、文化旅游、产品展销等活动。

第二节 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

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立足我市优势产业,进一步强化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产业的关联性,推动呼包鄂产业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加快三地综合交通运输、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实现呼包鄂“一小时经济圈”。联合制定《呼包鄂教育联动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呼包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发展一体化。建立呼包鄂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和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携手开展重大生态系统修复,构建三地贯通的沙漠防沙护林锁边林带、流动沙丘封育治理带和荒漠草原综合保护带“三带合一”的生态修复系统;建立三地统一的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合作加强大气、水、土壤等保护和污染治理,实现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呼包鄂大本地网,取消地区间长途通话费和网话费,加快邮政物流业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深化与宁东、银川合作。落实《内蒙古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煤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和巩固两地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国家大型综合能源化工生产输出基地,开展基础设施、农牧林水、物流通道、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把握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机遇,推动我市物流、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加强与蒙西“小三角”地区合作。以煤化工、氯碱化工、有机硅化工、多化工循环融合为重点,推进棋盘井工业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与乌海经济开发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协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城镇资源,合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纳林河园区与陕北能源基地合作。充分利用榆林市岩盐和湖盐资源,打造区域大循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循环融合发展,构建盐碱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各有侧重的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拓展独贵塔拉—巴彦淖尔—沿边开放合作。以巴彦淖尔市金属矿产资源、水资源、农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寻求合作切入点,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协作。建立与甘其毛都等沿边口岸的合作关系,发展中蒙边境内陆经济,实现与蒙古国的资源、产业优势互补。

第三节 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积极承接国际要素转移。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电子产业、智能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生产基地、投资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地区总部等,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鼓励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市商贸、旅游、金融、文化、环保、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与经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本地企业发展对外投资,收购国外优良资产,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本地企业大力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服务外包,积极承揽国际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

 

第七篇  共享发展  提升人民幸福感

 

 第十二章  全力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高民生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和谐、平安鄂尔多斯建设,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体市民,人民幸福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第一节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六个精准”,因人因地施策,按照“五个一批”扶贫要求,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因教、因病致贫的,提供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保障,对年龄偏大、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扶持的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加强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紧密衔接,实行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实现贫困人口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加大扶贫开发财政投入,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项目。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光伏等行业扶贫,整合涉农涉牧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商等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切实加强社会扶贫,深化 三到两强和“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健全精准帮扶责任机制,确保每个贫困嘎查村有包扶单位、每个贫困户有包扶责任人。建立全市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倡议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鼓励引导企业与贫困嘎查村结对共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发挥慈善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志愿者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更加关注城市贫困人口生活问题,加大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城镇特殊群体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低保扶贫“两线合一”标准下5.17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增收,其中国家标准下1.27万贫困人口提前脱贫,杭锦旗提前退出自治区级贫困县。

第二节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

努力扩大就业,大力推进鄂尔多斯第三次创业,确保就业创业与经济协调发展,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以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新增就业。大力倡导万众创业,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充分发挥创业基金作用,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建设一批面向大学生、个体户、农牧民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示范街,扶持更多人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积极开展“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每个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推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就业信息资源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维护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面向贫困人口、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十三五”期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以上。

第三节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完善工资保障金制度、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提高农牧民工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增加经营性收入。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依法保障农牧民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权益,提高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深入落实生态草原补奖、退牧还草、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十三五”期间,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达到23000元左右。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长效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逐步缩小行业之间工资差距。健全职工福利待遇与社会平均工资动态调整制度,提高职工工资收入。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工资结构。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发挥创业增富效应,提高经营性收入。推进金融创新,扩宽理财渠道,引导居民合理支配财富,提高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十三五”期间,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达到56000元左右。

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全面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规范初次分配,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遏制依靠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

第四节  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发展需要的教育,率先在全区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入实施立德强能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以课堂为主渠道,培育强有力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学生“明德厚学、知行合一”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施旗区之间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优势互补和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三五”期间,所有旗区如期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实现安全达标,并达到自治区标准化办学要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标准班容量,小学每班不高于45人、初中每班不高于50人。严格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及时下达各类资助专项资金,对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审计,实现家庭困难学生全覆盖。

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将学前教育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促进就近入园。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大民办园支持力度,引导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达到近200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逐步缩小农牧区与城市、民办与公办幼儿园的发展差距,全市2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标准。健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做好教育部首批早期教育试点工作。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强与高考政策的衔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开足开齐科技制作、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性课程,落实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引导各高中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9%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施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积极开展自治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放衔接,稳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成立化工、机电、服务业、学前教育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打造特色化精品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外教学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左右,专科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万人左右。制定全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等领域改革。加强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心打造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完善民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制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经费保障标准,加大对民族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全面实施民族学校小班化教学,班容量控制在30人以内。改善基层民族教育基本办学条件,调整苏木乡镇民族小学、幼儿园布局,解决居住分散和转移进城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问题。鼓励汉语授课学校、幼儿园加授蒙语教学或开展学习蒙语兴趣活动,在民族中小学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艺术课程。大力推进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深化《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成果,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职普融通、医教结合、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延伸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以特殊教育办学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逐步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零拒绝。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市中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市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工程,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大调研”活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程”。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教育公共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全面推行校园长聘任制改革,逐步推行职级制。实施鄂尔多斯名师工程,到2020年至少培养出300名市级名师,80名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完善教师更新补充机制,引进和培育名优教师,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建立分级发布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专栏15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4所。幼儿教师、保育员持证率达100%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2018年,完成建设校舍面积14.6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为91所学校配备各类教学设备。

●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围绕煤炭、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每个行业建成12个精品专业。

●民族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争取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计划5-10个名额定向培养,选拔10-20个蒙古语授课大学毕业生进行委托培养,派出100名专任教师脱岗培训和实地锻炼。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程序,改革评价方式。

●鄂尔多斯名师工程:深入实施千名校园长高端培训工程、五千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教研员培训工程、鄂尔多斯校园长发展工程、中小学校长出国培训工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多个培训项目。

●校园足球工程:建成34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4所特色幼儿园,建成市级及以上特色幼儿园28所、特色学校80所。确保每个特色园不少于1名专业足球教师,每个特色校不少于2名专业足球教师和教练。

●“互联网+”智慧教育工程:依托教育城域网推动地区教育数据中心建设、IPV6网络建设、教育科研网的引进与普及、城域网互联网化,探索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分布式计算、在线学习、联机智能等新信息通讯技术。

●教育扶贫工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教师到农村牧区任教的奖励措施。

第五节  深化健康鄂尔多斯建设

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对中心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规划,控制新增设施,整合现有存量,切实提高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率和卫生服务绩效。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中心城区依托综合性医院及中、蒙医院、传染病院、精神卫生中心集中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其他各旗重点加强旗、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市“固定+流动”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诊疗装备达到国家标准、每个行政村有医疗点、城市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旗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3张、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医护比达到1:1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院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办医、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优势专科。加强综合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推动城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积极推行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家庭签约式服务,开展基层预约挂号,到2020年预约转诊占门诊就诊量比例达到20%以上。依托硬件优势,推动各级医院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办学办医,建设知名专科。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高端、紧缺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公立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实施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一批医疗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批自治区领先学科,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名医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完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等远程医疗服务。

大力发展蒙中医药事业。加强蒙中医医疗机构和医药专业队伍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蒙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蒙中医临床学科、实验室、名医工作室建设,建立蒙中医药“治未病”中心,构建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蒙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蒙药新药开发和蒙药剂型创新,提高蒙药标准化程度。促进各级蒙中医院与养老、残疾人康复等机构的合作,加强蒙中医药对外交流。

增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应急救治、120指挥系统、采供血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强化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人口健康”项目,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信息为重点的人口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加大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推动综合医院在农牧区卫生站挂钩设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推进大病保险城乡统筹,落实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管理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和保障范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000元,逐步缩小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实际报销受益水平,推进资金筹集、报销政策、结算流程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和“三保合一”。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严格控制新建公立医院项目。积极发展社会资本办医,鼓励国内外医疗机构及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市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政事分离,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医院绩效管理模式。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破除以药补医,实行药品集中采购、药品零差率销售,综合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医院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收入。改革医保管理体制和支付制度,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医疗服务全行业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强化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级体育协会,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兴办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农村、社区、企业体育活动,鼓励乡镇、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赛事。筹划举办全市运动会,并形成周期定制,支持举办各类竞技体育比赛,提高赛事竞技水平。以足球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开展群众足球活动,鼓励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足球赛事。加快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已建成体育场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机制,提高设施利用率。

第六节  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质量。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和引导各类参保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参保。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推行跨地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工伤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工作。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积极做好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整合工作。坚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好参保群众切身利益。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47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万人、26万人和24万人。

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工作,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继续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项目,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三无人员和文革三民生活补助标准。合理整合现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资源,不断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入住率。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慈善资金,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全市福利院床位数达到13500张。

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适当放宽户籍、住房、财产和收入等条件,降低住房困难家庭及人员申请保障性住房门槛。落实政府保障性住房基本职责,出台优惠条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经营保障性住房。健全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租赁型与产权式保障性住房并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健全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长效机制。“十三五”期间,建设或回购公共租赁住房及城镇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9972套(户)、451.15万平方米。

第七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新家庭”计划,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好宝宝鄂尔多斯行动”,实施出生缺陷防治系列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生育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提高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水平。建立流动人口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的服务管理机制和网络,加强流动人口生育服务。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增加到223万人左右。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倡行尊重妇女社会风尚,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机会和政治权利,依法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继续深入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注重儿童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心理素质和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塑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儿童食品用品安全监管,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福利事业,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标准。规范家庭寄养模式,保障寄养儿童权益。健全儿童福利设施。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公共养老机构建设,建成市社会福利中心,全市4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30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设施,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12349”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十三五”时期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完善老年优待政策和高龄老人津贴等福利制度。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和谐平安鄂尔多斯

    加快建设法治鄂尔多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巩固和发展安全、稳定、团结的社会秩序。

第一节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增加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工作法规建设,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践行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二节  建设法治鄂尔多斯

科学立法,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开展地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定立法规划,根据全市实际,适时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建立重大体制、政策调整、重大法规制定、修改报告制度。

严格执法,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制定实施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方案措施,全面提升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着力解决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推进各级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的法定化和事权规范化。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旗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制度、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严格司法,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大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力度,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

  全民守法,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推动法治教育进学校、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城镇社区、进农村牧区,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切实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群众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创建和谐城乡社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推进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集成规划、整合建设和集约使用,实现社区规范化达标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健康、购物、家政、托幼、养老、助残等市场化、便民化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增加社区凝聚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搭建社区居民交往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邻里信任与和睦,把社区建设成为便利、舒适、健康、和谐的美好家园。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化体育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提供社会服务、协调利益矛盾、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通过委托管理、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自主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推动政府部分社会服务管理职责向社会组织转移,培育和发展社会服务管理的新型载体。鼓励和规范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增强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公益意识,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让志愿服务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载体。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做到人员、经费、场所、机制四落实,城市社区综合治理平台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推进网格化管理和人员下沉,完善“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管理模式,形成逐级负责、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推进机制,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网格信息化,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充分利用行风热线、百姓直通车等载体,依法及时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及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网络舆论事件。搭建矛盾多发领域平等协商平台,保障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减少矛盾发生。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开展大下访、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吸收专家咨询等第三方参与调解。稳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完善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公调、检调、访调、诉调、纪调、仲调对接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苗头隐患通过调解提前化解,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通过“庭所联动”、委托调解等方式息诉罢访。

第四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建设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建设,提升食品药品综合管理水平。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监管效能,防范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快速准确的安全应急处理体系、严格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和现代食品药品企业的信用体系。全面加强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全市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到2020年,力争建成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的城市。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防灾薄弱环节建设,建立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和防灾减灾保障制度。加强病险水库和黄河除险加固及森林草原火灾、旱灾、气象灾害防治。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构建企业自查自改为主、政府督办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督促生产企业主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矿山、油气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综合信息化试点应用,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安全隐患治理信息的业务协同、互联共享,构建安全生产网络化综合监管系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坚持常态化监管与安全检查相结合,推进监管综合执法。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严格执行高危行业联合审批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开发区(园区)安全风险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安全规划编制和风险评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达标工作。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建设一批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社区和乡镇。“十三五”期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稳定下降,百万吨煤炭生产能力死亡率控制在0.03人以内。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市、旗区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度“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建成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紧急运输、通信保障、医疗卫生等综合应急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人民防空设施。

深化平安鄂尔多斯建设。巩固和发展全国最安全城市创建成果。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互联网动态管控体系。全面加强重点领域毒品问题整治,强化禁吸戒毒工作。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加强在校生毒品预防和禁毒教育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坚决防止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敏感事件、规模性非法聚集事件。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工作,完善反恐怖工作机制,加强派出所、巡逻等一线执勤力量及反恐处突、消防特勤、搜排爆力量建设,有效提高对暴恐极端活动的主动发现、侦查打击和防控处置能力。加强公安信息化工作,建成鄂尔多斯公安“警务云”,集成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搭建公安合成作战平台。全面加强互联网安全工作,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第五节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研究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工作。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融合互动,推进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军民共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建设一批国防教育街道、主题广场和展厅设施。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就学等拥军优属工作。积极推进驻市部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建立由党委政府主导的军警民联席会议、情况通报、检查监督、经费保障等工作制度,强化党政军警民一体联合。制定完善军地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军警民联防、联合保障方案和军队指挥体系有机衔接机制。依托地方现有资源,构建由国动委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的军民融合综合保障体系,提高军队社会化保障和服务能力。巩固和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建设成果,推进旗区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工作。

 

第八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实施调控

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统筹调控能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各项战略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细化工作措施,推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  树立优良作风

按照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作风建设的部署,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健全改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设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调控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扶贫开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健全综合发展政策。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和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促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搞好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给市场主体以正确导向与合理预期。
  
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坚持规划确定项目、项目落实规划思路,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健全项目实施机制,规范项目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各部门要通过改进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城市发展战略意图相一致。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旗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旗区和有关部门。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市级专项规划,细化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各旗区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全市的战略意图,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区域特色,编制实施好旗区发展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的协调衔接,特别是加强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衔接,确保落到实处。
  
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加强年度计划制订实施。年度计划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逐年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约束性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开展对规划的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中期评估情况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修订时,由市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完善统计制度,加强对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动员全社会共同实现规划。面向社会和广大市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共同把鄂尔多斯、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名 词解 释

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

中国制造二Ο二五: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二Ο二五》的通知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天使投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是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个人或者机构,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属于一种自发而又分散的民间投资方式。

众创空间:是顺应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

多规合一:指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是指按照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模式,将原来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十个全覆盖:20141月,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十个全覆盖指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程、文化室建设工程、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

六位一体: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指出把十个全覆盖与现代农牧业、脱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公路等工程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同步实施,形成六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格局。

三项建设: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指出统筹推进六位一体,同步抓好村庄绿化、村集体经济和基层组织三项建设

    三单管理:主要针对行政机关审批执法事项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包括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权力清单,属政府审批服务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审查,赋予某项权利、免除某项义务、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项目。负面清单,属投资准入管理范畴,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项目等,清单外则充分开放。监管清单,属市场监管体系范畴,列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或执行各种审批后续监管措施。

五个共同:2015年全市文明委全体会议上提出:坚定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的共同追求;深化爱我鄂尔多斯的共同情怀;传承弘扬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共同优秀精神品质;推动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第三次创业、增强鄂尔多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竞争力的共同行动;维护展现鄂尔多斯人和鄂尔多斯的共同美好形象。

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是一个高频无线电信号。

三区四线:城市建设中的:禁建区、限建区、宜建区、绿线(绿地)、蓝线(河海湖泊)、黄线(高压走廊市政设施)和紫线(文物保护区)。

环保“三同时”制度:201511开始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三保合一:是指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统一管理,“三保合一”可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明天计划:全称“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民政部于20045月启动“明天计划”,用福利彩票募集的资金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实施手术矫治和康复。

重生行动:是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的简称。

 

附件: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477-8588066
办公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党政大楼B座10楼
网站标识码:1506000061        备案/许可证号: 蒙ICP备09000939号-3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86号